王政
茁山,位于诸城南部与日照市五莲县交界处,属泰沂山脉。这里群山环绕,层峦叠嶂,一座座山峰在薄雾中像波浪起伏跌宕。西面的马耳山最高,犹如一匹骏马,昂首竖耳,引颈长嘶,像在遥望泰山、沂山,身后的群峰绵延起伏,紧随其后,唯马耳是瞻。
历经多年的护山养山,茁山早已植被繁茂,黑松、柞树都密得进不去人,槐树林连针带刺,每年槐花开的时候,浓郁的花香随风飘去,相隔很远就能闻到。勤劳的养蜂人提前进驻,搭起一座座矮小的帐篷,一个个蜂箱整齐地摆在帐篷前,成群的蜜蜂像一支支大军,成群结队地集结、出征,忙忙碌碌地穿梭在茁山周围的槐树之间。采得槐花成槐花蜜,这是最香最甜的蜜,每到这个季节,观景购蜜的人络绎不绝,成为茁山的一时盛况。
乘着春风,流连于老母阁、平安亭、望仙亭、金蟾石、石瓮、石洞、石窗等景观。更让我关注的是横亘在脚下的齐长城遗址。
当我登上茁山,踏在这片古老的城墙上,感觉这一块块几近化成泥土的城墙巨石,迸发出低沉而又威严的呼喊。遥想齐桓公当年,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农工商并举的政策,铸行刀币,鼓励经商,使齐国强盛,成为东方之大国,并首霸诸侯。随后在春秋之初为了争霸,南征北战,同时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就利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泰山、沂蒙山等天然屏障,历经多个朝代,修筑了这条齐长城。
面对2000多年前如此宏伟的建筑,感慨万千,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敬畏。尽管现在脚下的城墙早已今非昔比,并在岁月的长河中坍塌、破碎、湮灭,可每一粒城墙的土石都成为了岁月的化石,颗粒中浸润着春秋战国的烽烟。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据文献记载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正如司马氏所言:“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1237华里,经过今19个县市区,94个乡镇、办事处,西段(公元前685-555年),东段(公元前356--284年)历时170余年,犹如一道历史长卷,立于1518座山峰上,书写记载着春秋战国的历史,躺在脚下的就是历史长卷的一段。站在这里,思绪万千,仿佛置身于烽火硝烟之中,为了一方安宁,齐长城犹如一个巨人,挥戈舞戟,守护着这千家万户。
齐长城如一条长龙,蜿蜒于山峰之间,分山东为齐、鲁,在防鲁备楚及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使齐国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泱泱大国。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在马耳山西侧五莲境内,就有长城岭村,那里的城墙保存比较完整。还有一水库为长城岭水库,亦源于此。脚下的齐长城向西与石人山长城相接,向东绵延至海。
站在茁山上,眼望着西来东去的齐长城,想当年多少人参与这宏大的建筑工程。号子声、呐喊声不绝于耳,肩挑人抬,几代人用汗水和生命夯筑的长城,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修长城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安宁,但付出的是更多的艰辛乃至生命,脚下城墙砖石里仿佛有祖先们的叹息和呻吟,那穿越历史长河而来,沿着长城而来,带着哀怨而来的庞大讯息里,为我们打开了历史: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侯伐齐,将济河。”
《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晋士匄侵齐,及谷,闻丧而还,礼也。”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
《左传》宣公十七年载:“十七年春,晋侯使郄克征会于齐。”
《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纪年》云:“梁惠王二十年,刘闵王筑防以为长城”。
《水经注》汶水注(卷二十六)云:“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长防以为长城。”
《史记·赵世家》云:“(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
《吕氏春秋·权勋篇》云:“文侯可谓好礼士矣,……东胜齐于长城。”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一,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
《史记·楚世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
……
在遥远的年代,一众“齐桓公”们也充分考虑到利用泰沂山脉天然屏障的地理特点,以山为势,以水为障,绵延千余里。筑起一道防卫的屏障,保证了一方百姓的安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脚下的土石仿佛在动,似乎随着我的感想发生了共鸣,远处的烽火台上狼烟滚滚,隐约听到了人喊马嘶,刀枪霍霍,战马嘶鸣声里我仿佛与齐桓公并驾齐驱,开疆拓土,称雄争霸,逐鹿中原。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