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先锋派作家之一,余华尽管这些年好像有点江郎才尽,但他依然敢为天下先。
《第七天》以“我”在死后的七天回忆,串烧再现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如何拿捏众多社会热点,如何真实地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余华可谓费尽心思,其构思巧妙而又新鲜,叙事独特而又荒诞。小说中没有漂亮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有的只是看似平庸的叙述,有的只是看似已经遥远的新闻往事。它们不仅还原了真实的现实生活,让人在现实中倍感绝望,在绝望中倍感残酷,更重要的是,激发起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索。
对于这些热点问题,余华并没有在进行激烈抨击,而是以一种诙谐的姿态加调侃式的方式进行叙述。你看不出余华的抱怨,但你能够明显地感到余华对底层民众的真挚情感,对侵害民众利益的愤怒。在现实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更多的像余华一样的作家出现,希望他们推出优秀的作品,以促进社会更公平更公正。本人为余华《第七天》打9分,没有打满分是因为余华在有些地方有所保留。(肖基新)
作者坚持了一贯的题材,描写底层的苦难,展示现实的荒诞,讴歌平凡人生的真善美。但是,他却无法找回当年的那种冷静、深刻、睿智和幽默。小说如同一个五花八门的大杂烩,很多片段写社会热点,如同复制网络新闻,没有深度。作者想说的东西太多,他想把这些并不关联的东西尽量巧妙地组合起来,这样一来,就露出了明显刻意的痕迹。甚至可以说,这不是一部成熟的小说,因为全书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悬念有情节的整体。(王铁军)
《第七天》的故事可以概括为:一个死灵魂遇到一大群死灵魂的故事。结构虽精致,但内容显得简单、不深刻,文笔拖沓(这已成为他的风格)。这个故事用了《活着》的笔触、《许三观卖血记》的情怀、《兄弟》一样大的结构形式叙述的一个内容类似《在细雨中呼喊》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形式,加上仅仅一点点的艺术感觉比较好的描写,才让我找到了最初阅读余华作品的感觉,算是对失望的补救吧。(沈涛)
书里写了七天,每一天都讲述不同人的不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并没有怎么关联起来,这就让这本小说几乎成了一个短篇小说集,如果说有什么关联的话,就是它们所叙述的情感都是关于绝望。余华之前的任何一部小说从来没写这么碎过,充满了短暂而猛烈的情绪,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悲剧来表达,叙述手法的改变我认为很糟糕。变得肤浅多了,也刻意多了。(孙一)
余华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予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第七天》体现的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然而余华又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