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这首《有的人》,我们认识了“人民诗人”臧克家。臧克家是哪里人?他为什么被称为“人民诗人”?今天,我带着打造党性教育教学点的使命,走进位于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的臧克家故居,深入了解这位“诗坛泰斗,世纪之星”(文化部评价)的家国情怀,感悟诗人的不变初心,探究党员干部从他身上又会得到怎样的传承。臧克家故居重建于2008年,当时在臧家庄村后300米臧家老林底下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协调下,决定在臧家老林处建造中国暴龙馆,并同时建造臧克家故居。当时,故居选址颇费周折。如果建在“前宅子”旧址上,需搬迁十几户民房。为了方便游览参观,最后决定由恐龙涧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暴龙馆和臧克家故居组成一个最近距离、最方便游览的景区,在臧家庄村后,距中国暴龙馆200米处,紧靠臧克家路的空旷地,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臧克家故居。
如今的臧克家故居白墙青瓦,古朴素雅。故居大门上高悬着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题写的“臧克家故居”馆名,见证了两位世纪老人一生的深情厚谊。
一、家风无言 润物无声
臧家祖辈皆以学行名于乡里,乡人尊称臧家大院为“翰林院”,臧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中,祖父常用他那激昂的热情、洪亮的嗓音吟诵《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这使幼年的臧克家莫名感动,在心中埋下了热爱诗歌的种子。他在《自己的写照》中曾回忆:“在当时只学着哼一个调子,今日回味起来,却有无限的深情与感慨了。”臧克家的庶祖母多才多艺、口才极好,她常讲《聊斋》《水浒》《封神榜》《西游记》给臧克家听,里边的很多故事都引出他的眼泪和幻想。
故居的前厅悬挂着臧克家祖父亲手书写的对联: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树长风烟。一位慕名而至的访客感慨地说:“像臧克家、王统照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诗人、文学家,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都十分重视读书,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风家教的影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尊老慈幼,协和生春”是臧家的家风,在臧克家诗歌的背后,更是有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一家三代人,同出一校门———臧克家、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孙子、孙女都毕业于山东大学。如今,他们这个大家庭关系和睦,人人都在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挚爱故土 难忘乡情
在故居的西侧跨院,几尊铜人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们纷纷驻足观看,猜测他们的身份。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幼年“臧克家”在听“老哥哥”等农民伙伴讲故事。哦,原来是“老哥哥”……
“老哥哥”是臧家的长工,在臧家呆了50多年,服侍了臧家四代人。由于臧克家父母早亡,他从“老哥哥”那里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对“老哥哥”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当年老的“老哥哥”不得不辞别雇主回乡时,当时还年幼的臧克家牵着“老哥哥”的衣角,流着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后来,臧克家在临清做教员,能挣钱了,想请回“老哥哥”,让“老哥哥”享点福时,“老哥哥”已经去世了。
诗人83岁那年,仍对“老哥哥”念念不忘,饱含热泪写下那首令人动容的《老哥哥》:“不管路多远,山多高,水多深,一定要把我葬埋在故乡!……就在这些穷人的身旁,匀给我一小块安身的地方……我太爱这乡土,太爱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这爱是那么浓烈,那么醇厚,它的熏香使我不朽!”最终,诗人的一部分骨灰撒在“老哥哥”等几位农民伙伴的坟上,和他们永远地在一起。
诗人对家乡也有无限眷恋,晚年常因思乡夜不能寐,就让在家乡的堂弟捡了流经家乡的涓河畔的小石子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放在枕边。他思念家乡的马耳山,写下“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的诗句。一位访客在故居的留言簿里这样写道:“他爱乡村,因为他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他爱泥土,因为他就是一个富有泥土气息的人。从他的诗作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克家先生对家乡、对人民、对土地浓浓的爱。”
当下,广大党员干部肩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责任,如何把对家人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如何把对人民的责任超越对家人的责任,把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落实到实践中,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检验。而教育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这不正是臧克家故居的党性教育价值所在吗?
三、以笔为枪 高唱战歌
大家都知道臧克家是诗人,是文人,殊不知,他还有一段投笔从戎的经历。在故居的橱窗里,陈列着臧克家年轻时参军的照片。这位诗坛文豪,他的武器不单有手中笔,还有身上枪,看他一身戎装,真是威武飒爽!
14岁之前,臧克家没有走出过家乡,然而时局的变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五四运动期间,他聆听了一位学生运动代表宣传五四运动和它伟大精神的演讲,深深地震撼了臧克家年轻的心。于是,他以一名小战士的身份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参加了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臧克家逃亡东北。1930年,他入读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教诲与帮助,创作了《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描写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的诗篇,从此正式走上文坛,在文学创作的阵地上以笔为枪,开始了与黑暗的抗争。
“大时代的弓弦,正等待年轻的臂力,今夜,有灯火作证,为祖国你许下了这条身子。”1937年,日寇入侵,臧克家望着国土一寸寸沦陷,悲痛万分。抗战爆发后,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将烈火雄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台儿庄战役中,臧克家深入战地进行采访。“我要去从军,到徐州,因为那儿最接近敌人。”经过七天夜以继日的不懈创作,写成了《津浦北线血战记》,以铁的事实和激昂悲壮的爱国之情,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战地实录和与敌寇不共戴天的民族气概。在五年多的战地生活中,他多次奔赴抗战前线,秉持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和责任感,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靠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书写出了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此情形下,如何正确处理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做到心系国家和人民,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关键时刻挺身担当,迎接挑战,这正是诗人带给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思考。
四、为人民写诗 为盛世而歌
“我是个执着人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由此,日夜燃烧,受大苦,得大乐。”这是臧克家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宣言,也是他坚守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臧克家诗集面前,讲解员给我们热情介绍:“《给傅广恒老汉》《给饲养员陈玉》都是反映普通农民的生活变化,他在这一时期从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中寻找灵感,创作了许多展现新中国农民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诗作;他关注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热情讴歌发展的每一个点滴,《双庆功》《凌霄羽毛》《东风传捷报》《中国雄风》都是为歌颂新中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为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创作的;他甚至还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甚至被人们鄙视的人,这首《整容》就是他赞颂那些为死者修饰容颜的默默无闻的社会工作者的作品,展现出一位人民诗人的博大胸怀。”
臧克家一生都深深镌刻着“人民”二字,创作生涯达八十年之久,一以贯之地关注农民生活的疾苦,反映人民革命的胜利,突出了他诗作的人民性与爱国主义特色,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我想,也正是这种深深的家国情怀赋予了他的诗作以鲜活的生命。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家国情怀,永远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臧克家的家国情怀,毫不掩饰地跃然字里行间,更彰显于一生高亢的献身与追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用强烈的精神品格影响群众,用忘我的创业担当带领群众。
走出臧克家故居,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心生。对于如何打造好这一教学点,我已成竹在胸。比如要突出一个主题———家国情怀,设计一堂党课———《臧克家的家风传承对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启示》,一堂诗词鉴赏课———《人民诗人———臧克家》,一堂讲评课———《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堂访谈课———跟臧克家的后人互动交流,等等。总之,要用丰富的形式呈现诗人的事迹,传播诗人的精神,让前来学习培训的党员干部既能感动一阵子,更要影响一辈子。
(作者单位: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服务中心)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