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壮大我们这个队伍,把茂腔传承下去”

“壮大我们这个队伍,把茂腔传承下去”

2013-07-18 14:47:42 来源:诸城新闻网

——访增光茂腔剧团团长赵增刚
本报记者 王槐德
 

 诸城茂腔是在我市及周围邻县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周姑子戏”。由于茂腔扎根于农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民间道德风尚、民间文化交流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深受百姓喜爱。

 初夏时节的一个上午,在密州街道基建社区,记者循着一曲悠扬的唱腔,来到了位于社区南侧的一处民房仓库,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增光茂腔剧团团长赵增刚和他的剧团演员们。
    寒暄几句,赵增刚告诉记者,由于这几天没有演出,他们正在抓紧排练新的剧目。“正常情况,我们每周三和周五进行排练。今年演了过百场戏,一直没有捞着排练,最近接了一个大的演出,现在正抓紧排练。”
    诸城茂腔是在我市及周围邻县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周姑子戏”。由于茂腔扎根于农村,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民间道德风尚、民间文化交流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深受百姓喜爱。
    说到诸城茂腔,今年62岁的增光茂腔剧团演员徐培勇一脸的兴奋。“诸城是茂腔的故乡,茂腔在诸城源远流长,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60年代初,诸城茂腔舞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有王仙梅、陈艳琴、祁艳君等。当时有‘三天不喝水,也得看看王仙梅’的说法。1977年左右,有京剧队、茂腔队两个剧团,后来京剧团撤了,茂腔剧团经常下乡,一年大约下八个月乡。”
    团长赵增刚今年34岁,是剧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他告诉记者,现在剧团里有25位演员,平均年龄五十六岁,最大的74岁。张泽平原先是我市剧团的演员,改行后仍然痴迷老行当,现在戏龄也有40多年了,剧团的演出他场场不落。“以前在诸城县京剧团呆了几年,后来改行,去了工厂。小赵弄了这个剧团之后,也是为了自己的爱好,也是为了传承我们地方戏,就聚在了成了一块。”张泽平说。
    “剧团有相当一部分演员,是以前原茂腔剧团退休的,其余的都是以前宣传队上的文艺骨干。”赵增刚告诉记者。
    说起与茂腔的情结来,赵增刚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茂腔有着浓厚的兴趣。“从8岁就喜欢这东西。小时候,咱这里有剧团来演出,家里大人领着我去看,我就爱好,逐渐地培养了兴趣,后来在学校里也好,参加工作也好,我都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赵增刚出于对茂腔的痴迷,不久就成了小有名气“名角”,现在已经是这里头的“大拿”,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多面手,乐队老师也会唱,演员有的也会乐器,我有时候也干演员,也干乐队。一个人当好几个人使。”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增刚渐渐的对茂腔有了一种割舍不掉的感情。于是他决定组织成立自己的茂腔剧团。“后来跟他们一块演出,都熟了,觉得如果茂腔失传了,很可惜,所以我们就自发的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后,就想穿上服装,打起锣鼓家什,就想演起来。”
    赵增刚告诉记者,随着这几年我市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了,这也让他和他的茂强剧团有了用武之地,现在他们出去演出也有一定的收入,但是除去演员的费用,再加上租车、食宿,演出挣得这点钱仅够开销,为了更新戏服和道具,他也是经常自掏腰包,并且还想了不少办法。
    “这是我们的仓库,这是才买的音响,花了五六千块钱……光音响服装一共有20几个箱子,在那屋还有。这是我们的戏服,这是为了排新戏,去年才新买的这一套服装,全是从苏州买的,这一身蟒袍就花了800多块钱。因为要不断地排新戏,就要增加很多的服装道具,一年光这些钱,大约得七八千块钱。出去演出挣点钱,都补贴了这些服装道具了,自己还得往里贴。”赵增刚告诉记者。
    尽管这样,赵增刚和团员们对茂腔的喜爱,依然痴心不改。“往后,要逐步壮大我们这个队伍,多招收年轻的演员,让剧目越来越丰富,以后到各个社区,让老百姓看到质量更高的节目,把茂腔传承下去。”
    茂腔发源于民间,草根剧团更多地保留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原始风貌。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但有了象赵增刚这样的“痴迷者”,茂腔一定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