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 通讯员 郑耀山
昌城镇河岔社区有这样一群普通人,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默默的奉献托举着一个伟大的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她们,正是这场硬仗中的铿锵玫瑰——
她是刘海宁。心系每一家贫困户,竭尽所能为他们解难事,这是刘海宁给大家伙儿的印象。
贫困户陶培堂因为重组家庭的缘故,小儿子一直没有户口,每年开学都要到社区开证明,敏感的孩子也因此变得内向,不爱说话。刘海宁了解情况后,一次次到镇上派出所咨询,并协助这个家庭办理亲子鉴定手续。奔波一个多月,几经周折,孩子终于顺利落户。陶培堂的妻子难掩激动的心情,专程跑到社区,握着刘海宁的手连连感谢。“他们眼里的难事,对我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难,只是程序繁琐一些,过程艰难一点,我们帮一把,事情总会解决的,那他们就会对我们很满意。”刘海宁就是这样,秉承一份坚定的信念,不辞辛苦,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交出了自己合格的答卷。
她是李兆花。在河岔社区服务中心,来办事的群众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小李”。扶贫业务、民政业务、劳保业务,琐碎业务她都了如指掌,被称为社区服务中心的“管家婆”。“纸上谈兵要不得,挨家挨户摸查走访,了解实际情况,才能落实好国家政策。”
心思细腻,是李兆花身上特有的品质。有次,她在整理档案材料时得知,上级医院为徐家河岔村的一个贫困户办理了恶性肿瘤慢性病证,需要告知本户相关就医政策。但是细心的李兆花在入户中发现,病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他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个小手术,恢复得不错,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如果我把这个材料放进他的暖心包,那对他该是多大的打击!”李兆花在向镇上扶贫领导汇报情况以后,悄悄拿出了这张病证,但把该享受的政策全都解释了透彻。扶贫工作无小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小事,恰好彰显出她对扶贫工作的深情。
她是娄金梅。“小娄来家里一天好几趟,比邻居亲戚来的次数都多,来了之后给我喂饭,帮我换纸尿裤,陪我说话,真是像自家闺女一样亲。”徐家河岔村卧病在床的贫困户古朝仙,逢人便夸娄金梅好。
娄金梅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每天在贫困户家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自从2019年她兼任扶贫专干后,便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专注,将众多的政策和大量的数据一一牢记于心,把每一家贫困户的冷暖记挂在心中。每家都有不同的困难,她除了把政策送到家门上,更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对因身体残疾、精神残疾家里脏乱差的,她每天都带人入户,清理打扫,无论什么时候去徐家河岔村的贫困户家中,整洁卫生的环境都会让人印象深刻。娄金梅为贫困群众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让人竖起大拇指。
编后:作为最基层的扶贫工作者,她们是社区“大家”里的“马大姐”,“管家婆”。她们用质朴的情怀,一腔热诚,勇担使命,真心付出,不怕“磨破嘴,跑断腿”,以女性特有的细心与细致,耐心与认真,发挥着光和热,无私地帮助、关心贫困群众,想着他们,念着他们,付出辛劳和汗水,千方百计改善着困难群众的的生活,贡献了温柔却有韧劲的巾帼力量。千千万万个她们,站成了脱贫攻坚战役中美丽的风景线;脱贫攻坚工作有了她们的身影,平添更多温暖和力量!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