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光
瑞雪兆丰年。2020年的第二场雪漫天飞舞,位于南部山区皇华镇胡沟村的共好榛子种植合作社万亩榛子示范基地一片洁白。
1月14日,天刚放亮,胡沟村村民杨洪富戴上线绒手套,一手扛起铁锹一手拎着扫帚往外走。推开院门,同样装扮的孙乐亭也从家里出来。
不一会儿,十几个身着带有“魏榛”标识“工装”的村民如约聚到榛子园,大家有说有笑,一起清扫积雪。
说起这身工作服,杨洪富格外看重:“这是合作社专门给俺们制作的工作服,上班时统一着装,活不重,一个月给3000多块,干不好哪行?”
今年55岁的杨洪富,年轻时在外打工,落下一身毛病,让家里欠下了饥荒。干不了重活,他只能回家侍弄5亩承包地,又赶上连年大旱,一亩麦子打不到200斤,杨洪富一下子没了心气,成了贫困户。
胡沟村党支部书记穆乃华告诉笔者,这样的人家不少。村里土地贫瘠,石头堆里刨不出啥,种点小麦、花生刚够糊口,有能耐的早出去打工了。2014年全村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其中大多是缺手艺、因病致贫。
胡沟村是省定贫困村,这里发展传统农业没优势。榛子种植技术相对简单,抗旱耐贫瘠,适宜丘岗浅山区种植,合作社决定引入榛子种植,带动贫困户入股,发展脱贫新产业。原以为接下来的种植推广会顺风顺水,没成想,一开始村民们并不买账。“在这连兔子都不拉屎的乱石堆上栽榛子,可不比养个孩子容易,能活吗?我们不想折腾。”杨洪富第一个站出来给出了反对意见。
村干部一趟趟上门做工作:“老哥你看,咱有手有脚,躺倒吃救济还不让人笑话?”“工资直接打卡上,把心放肚子里吧。”
渐渐地,杨洪富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带头把土地流转给榛子园。“咱庄稼人图踏实,靠双手挣钱,腰杆子才能硬起来。”他每天按时到榛子园上下班,“穿上这身工作服,咱就是产业工人,收入高了,也有了脸面。”杨洪富说。
“多亏加入了合作社,现在的日子可跟以前不一样了。”杨洪富打开话匣子,“以前地里种花生玉米,不少出力,一年下来每亩剩不了500块。现在,一亩600块租金先拿到手里,在这干一天就有126元的工资。几年下来,俺都快攒够进城买房的钱了。”
看到这种场景,附近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纷纷主动要求把土地流转给老魏。如今,已有13个村庄,3000多户农民从榛子基地中受益,村均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但这在合作社“领头雁”魏本欣看来,还远远不够:“不能光让农民靠下力气挣工资性收入,还是要让他们继续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把榛子种植环节所有的收入,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设计,再返还给他们。”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合作社万亩榛子基地陆续进入盛果期。新年伊始,合作社开始推行“土地返包”试验: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每5户为一组,可承包至少30亩榛子园,合作社提供农资、技术、收购等服务,榛子收货结算后,合作社扣下每亩300斤榛子的承包费和服务费,余下所有收益全归承包农民。
今年啥打算?杨洪富黝黑的脸上满满自信:“以前总觉得咱这年纪,没啥奔头了;现在,咱靠双手干出好日子,俺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眼下,合作社又出台了好政策,打算承包榛子园,虽然摘了贫困帽,俺还要奔小康哩!”
一时间,山谷里回荡着朗朗的欢笑声……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