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基本上是家家户户养猪。我家是农村的,在那个年代自然也养猪,所以,从很小我就参与割草、喂猪、垫栏等与养猪有关的农活,对养猪记忆深刻。养猪的原因,一是积肥,因为那时工业不发达,生产队种地缺少化肥,所以政府号召老百姓养猪。猪粪便积的肥,是优质有机肥,氮磷钾齐全,用于种庄稼,增产增收,是上好肥料。二是养猪挣工分,家里养一头猪,攒一定量的猪粪肥,生产队就给记工分,大约顶半个劳力的工分。三是养猪增加家庭收入,开始农户一年一般养一头肥猪,出栏时小的200多斤,重的300多斤,收入100多元,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后来,一般养两头猪,收入更多。基于这些因素,那个年代农村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
养猪,必须先建猪舍,猪舍在当时的农村家庭庭院,是标准配置,也兼着茅房的功能。农村老百姓信风水,猪舍的位置一般靠院子南墙大门口西侧,紧邻西墙根,面积15平方米左右。猪舍的形状,我们老家的模式,南北一分两半,北面部分,搭建南面敞开的起脊的房子,朝东设置门栏。南面一半露天,紧靠南墙下挖1米半深的坑,体积1.5立方米左右,用砖或者石头垒砌,在坑的西北角,砌筑斜坡台阶通道,便于猪进出坑,坑的功能主要是攒肥。坑的北侧,地面部分,以及斜坡台阶,必须用结实的长条石头垒砌,以防止被猪拱坏。喂猪用的槽子,开始都是石头的,即用整块石头凿出来的,结实耐用。后来,水泥普遍了,也有用水泥浇筑成的。猪圈的墙和院子南墙一样高,坑的南墙下面,开一个边长40厘米的方形窗口,平常封闭,坑里肥满了,通过这个窗口,往墙外移除肥料。
猪舍有了,下一步就是买猪仔。早期,只有生产队养母猪繁殖仔猪,农户直接从生产队里购买仔猪。1头母猪一次产仔10几头,我知道多的有产18头甚至20头的。生产队一般养3到4头母猪,产的猪仔供本生产队社员饲养。仔猪出生一个多月后,体重小的10几斤,大的20多斤,就卖给社员。买猪仔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大人集中到生产队猪舍边,统计好买猪的人后,队长一声令下,开始抓猪仔。各家大人进入猪舍,抓自己喜欢的猪仔。仔猪受到惊吓,连跑带跳,嗷嗷吼叫,甚是热闹。猪仔抓到后,逐个过秤称重记账,年底时再结账。后来,政策放宽了,老百姓可以养母猪了,社员也到饲养母猪的农户家里或者集市上购买猪仔了。
猪仔买回饲养几天适应新环境后,请兽医阉割,阉割后的猪,性格会温驯好多,便于饲养。
饲养猪,主要有两部分活儿,一是喂猪,二是垫栏。喂猪很好懂,猪一日三餐,早午晚各一次。这是个很辛苦的活,又脏又累,一顿也不能缺少,喂晚了,猪会嗷嗷叫。这活多是母亲做,只有在母亲病了的时候,我们才替她喂猪。
猪对饲料不讲究,草、糠、粮食都吃,有什么吃什么。人餐后的剩饭剩汤,刷锅水,洗碗水,地瓜皮,以及摘菜丢下的菜叶菜根,猪都吃。春天来了,我们就出去割嫩青草直接投入猪舍喂猪。猪喜欢吃的青草,有我们当地土话叫的牛筋草、毛毛英草、灰菜、老牛斜斜、齐齐毛、马齿笕、苦菜、荠菜等。猪小的时候,食量小,一点就够了,一旦长大了,会吃很多青草,我们每天放学,放下书包就拿镰刀草筐,去田野里割草,春夏秋没个闲时候。秋天,我们要竭尽全力,全家人出动,割草,晒干,垛成草垛,再找闲时候粉碎成糠,以备冬天春天喂猪。生产队里分的玉米秸,我们退下叶子,晒干,粉碎,也是猪饲料。收地瓜时的地瓜蔓,晒干,叶子打碎成糠,是最好的饲料。地瓜蔓,用粉碎机粉碎,也是好饲料。
所谓垫栏,就是给猪舍换干土。猪从小便被培养在猪舍上面吃食睡觉,在坑里排便。但猪不听话,经常窝里拉窝里尿,特别是汛期,猪舍里铺的干土,一两天就成泥了。要将湿土、粪便用铁锨移到坑里,成为肥料,再换上干土,差不多每天一次,顶多隔一天。这活儿,既脏又累,是力气活,多是父亲和哥哥做,后来我年龄大点了,几乎承包了这活。垫栏的土,要趁晴天早早晒干,堆好,用苫子盖好备用。
坑里肥料满了,就要用铁锨一锨锨撩到猪舍外面,叫撩粪。开始是生产队集体派劳力做,后来,各家自己做。这活儿在我10几岁以后,基本上也是我干了。需要有人配合,一人在外面,一人在猪舍坑里。一圈粪,我和姐姐两个人,需要大半上午时间才能做完。
有的猪,温驯听话,没有脾气,但很难遇到。有的猪,脾气暴躁,喂食晚了会用坚硬的嘴巴拱猪圈,把猪舍破坏了,要找人维修,很麻烦,有时,一年要修好几次猪舍。给猪赶栏时,要将猪放到院子里,有的猪会乘大门开着跑到外面,一会就不见了,要全家人出去寻找。有一次,我家的猪跑出去了,去了大坝外芦苇丛里,全家人找了整整一下午才把猪赶回圈里。有的人家猪跑出去,几天都找不回来。
猪也会生病,拉肚子、发烧等是常事。一旦发现猪生病不吃食,大人会着急,快找兽医,吃药打针,喂好饲料,如豆饼、小豆腐等,治疗照顾得当及时,很快就恢复健康。一旦治疗不及时,特别是夏天,猪很快会死亡,家人会心痛沮丧好长时间。在下次买猪仔前,要清圈,撒石灰面消毒灭菌。
一般到年底,猪养肥了,就卖猪,卖猪也不是容易的事。那时不准个人屠宰,都由公社食品站收购。早期卖猪,很简单,找邻居几人,将猪绑了,用生产队的地排车送到公社食品站,过秤支钱就完事了。后来猪多了,猪就不好卖了,出现了卖猪难的现象。先要有票,即食品站发的猪票,凭票卖猪。票少猪多,要有关系才能搞到票,所以,那时食品站的人很牛。再后来,风气也变化了,不仅猪票难搞,啥时送猪要听食品站通知。卖猪前,农户会给猪喂好饲料,让猪多吃,增加体重多卖钱。但食品站的人更精,通知要求凌晨3点将猪送到食品站,一直拖到下午3点才过秤,这样,猪粪便排空了,体重就轻了。老百姓没办法,只是暗暗诅咒屠夫没好下场。猪养的时间久了,人也会对猪产生感情,特别是温驯的猪。我家曾经养过一头猪,甚是温驯,喂食时,不抢不争,拌好料倒进槽子里才吃,也不随意在猪窝里排便,都是去坑底下排。只要用树枝轻轻挠它几下,就会听从口令顺从地躺下。到卖猪的时候,家人都不忍看,偷偷掉泪。
家里卖猪以后,增加一大笔收入,我记得都是100多元。这钱,用于生活支出,主要买过年的衣服布料,鞋子、袜子,席子,炊具,过年吃的猪肉等。平常卖猪,也会割两斤猪肉,改善生活。我参加工作后的手表,就是父亲用卖猪得的120元钱,托我东北的表哥给买的。戴在手上的表,我始终觉得和一头猪一样重,倍加珍惜。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也都是养猪赚钱买的。我读师范学校时的杂费,也是父亲在家养猪赚的钱,养猪,和家里的生活密切相关。
现在,生活好了,社会发展了,老百姓已经多年不再一家一户养猪了,但养猪的日子,却始终不会忘记。
(作者单位:市卫健局)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