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说蝉

说蝉

2019-08-09 11:20:02 来源:诸城新闻网

王术平

 蝉,学名知了,在我们诸城当地又叫蠽蟟。它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体液的昆虫,体长大约有五六公分。雄蝉腹部长有发声器官。蝉的蛹叫“知了猴”(我们又叫“蠽蟟龟儿”),蝉蛹要在地下度过蝉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它吸食树根部的液体,然后会在夏至节气过后的某一天,最好是在落一场透犁雨后,在清晨或者午后,或许在一个人们毫无防备的瞬间,唱出夏天的第一首歌,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不知疲倦不惧酷暑地在人们的耳畔没完没了地唱着同一首歌,直到“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蝉和蝉蛹都能吃,人们习惯在夏季寻找蝉蛹和粘知了来满足自己对野味的需求。 
  这不,夏天又来了,知了也开始活跃起来了,许多人便不怕炎热酷暑,粘起了知了,而且每天都收获颇丰。面对此情此景,我的脑海里不禁闪过一个个尘封多年的镜头…… 
  记得那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杨树多,每到夏日傍晚,我和小伙伴们便带着小镢和手电筒开始忙活着找蝉蛹。尤其是在一场大雨之后,蝉蛹会明显增多。 
  蝉蛹在蜕壳之前都生活在地下,它们的洞口往往很小,但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抠,洞口就会变大,蝉蛹就藏在里面,这时只要将小树枝缓缓送进去,蝉蛹便会紧紧抱住树枝被钓上来。如果钓不上来,便动用小镢,挖地三尺也要将它捕获。就因为这,校长曾多次批评我们,不准我们在校园内找蝉蛹,毕竟好好的校园被我们挖得坑坑洼洼,不成体统。 
  蝉蛹如果已爬出地面,捕获将更容易,手电筒轻轻一照,那些可爱的小蝉蛹就成为你的猎物了。蝉蛹只要是没蜕壳,都是抢手货;若蜕了壳没有飞之前(即白蠽蟟),也很受欢迎。 
  看蝉蛹蜕皮很有趣。当它的背上出现一条裂缝时,蜕皮就开始了。蝉蛹的前腿呈钩状,这样,当成虫从盔甲似的空壳内爬出时,壳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蜕掉壳以后便成为蝉,这时的它白白的,胖胖的,软软的,活像刚出世的白雪公主。它的双翼呈收缩状,过一会儿,便会慢慢展开,像薄膜般透明,由软逐渐变硬。蝉的身体渐渐由白色变成深灰色或黑色。这时,蝉就可以展翅高飞了。整个蜕皮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找蝉蛹往往要找到掌灯时分,家里人喊我们吃饭的时候,才提着盛蝉蛹的塑料袋满载而归。 
  捉到的蝉蛹洗净后,要放进腌咸菜的缸里,直到腌进咸味,再将其炸着吃,或用烙饼的鏊子熥着吃。不是囫囵吞枣的那种吃,而是要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品尝。尤其是它的背部全是瘦肉,一丝一丝的,嚼起来特别香。吃完之后,嘴上的油还舍不得擦去,要用舌头舔一舔,意犹未尽地回味一番,然后计划下一场歼灭战什么时候打响。 
  如果是粘知了,则需要备好工具:竹竿一根,十米长左右(现在也有用钓鱼竿的,又直又轻又好用);面筋一块(面筋的制作很简单,取一些面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入水中,反复揉洗,面团中的淀粉渐渐被水冲去,到最后只剩一团软绵绵、黏糊糊很有韧性的面筋,数量大约只剩面团的三分之一)。 
  想多粘到一些知了,要选择一片知了密集的小树林。知了多栖息在梧桐树、柳树、白杨树上,尤其是毛白杨树上,这些树的皮质软,有利于知了像针一样中空的嘴刺入树体吸食树液。 
  粘知了最好的时间是烈日炎炎的中午,这时的知了在树上会很乖,很少飞动,而且叫得很响,目标也好找,粘起来也容易。 
  粘知了时要先把面筋缠在竹竿梢上,瞄准知了的位置,慢慢将竹竿高高举起,让竹竿梢上的面筋,逐渐向目标靠近。同时需要屏住呼吸,竹竿紧握,不能颤抖,还要躲避不能碰到其它的树枝,免得一有动静,将知了吓跑。等到距知了只有四五公分的时候,迅速将面筋触向知了的翅膀。粘知了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粘住它的那一瞬间,很有成就感。那股高兴劲儿,除非亲自尝试,否则难以体会。 
  当然也并不是每次都百发百中,有的知了在还没粘到时便飞掉了。当然,只要乐意去粘,总会有收获。前些年,有的人到村外粘知了,中午都不回家吃饭,一天下来能粘一两千只。 
  知了除了粘还能扣,就是将竹竿末梢拴上一个比较结实的塑料袋,就可以扣了,待接近知了时,知了一飞正好飞进塑料袋,就算扣着了。 
  如今,在离我们昌城镇驻地往北不远的那片小树林里,每当夜幕降临,找蝉蛹的人会逐渐多起来,直到比蝉蛹都多。到了晚上,灯火通明,把整个树林照得如同白昼,直到到凌晨一两点钟还有人在找蝉蛹。 
  蝉蛹和蝉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尤其是蝉蛹,有极高的药膳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堪为食用昆虫中的佼佼者,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肴。在酒店里,一盘“油炸金蝉”的价格都在二三十元以上。蝉除了食用价值外,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说,蝉的一身都是宝。基于上述诸多原因,许多地方已开始人工养殖蝉蛹,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蝉,自古以来还是许多文人墨客为抒发情怀而描写的对象。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其中,尤以唐代虞世南的《蝉》最为出名,诗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文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却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其深层意义是在咏人。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人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的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也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处事之道。 
  蝉,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不过是他们餐桌上的一种野味美食。蝉的生命很短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这句精炼的话,概括了蝉的一生。 
  (作者系市作协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