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名称符号。起什么名字,叫什么名称,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惯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叫什么就叫什么,应遵循以下三点习俗要求:
一是起名宜中不宜洋。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字数要少,内涵要清楚,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易懂易记。一般的两个字或三个字。比如,兰州市的马路都是以省内各市州县区的名字命名的,既熟悉又好记,什么平凉路,天水路,庄浪路,玉门路等等。个别单位以著名企业命名的“读者大道”“莫高大道”,字数既少,内涵清楚,容易记住,很快也被市民接受了。如果中间插进一个“东立奥特莱斯”“瑞德摩尔”之类的洋怪名字,就显得特别别扭和怪异,既没有说明名称的含意,也因字多又长难记,必定受市民排斥。另外,随便把国外的人名、地名、企业名甚至国名拿来做中国的地名,企业名,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有侵权之嫌,不宜提倡。
二是宜小不宜大。所谓宜小不宜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名副其实。不要大帽子底下罩着个小人头,名实背离。但有的人却不这样想,错说的认为名字起的越大越好,好像名字大了就显得身份高,实力强,名气大。其实不然,名气大不大,关键不在看名字,而在看实力,看是否名符其实上。比如,国内双一流名校———兰州大学,是以所在城市兰州市命名的,既好懂又好记。一看名字就知道学校的方位在哪里,绝对不会产生兰州大学在西安还是在西宁的疑问。相反的兰州一冠以“西北”的某所大学,虽然名字很大,其办学实力却是二本学校。与兰州大学不是一个层级。
三是宜俗不宜怪。所谓俗,就是要通俗化、大众化,市民一看就明白,易懂易记,便于接触交流,出行也方便。不要故弄玄虚,标新立意,追求怪异效应。要做到俗,尽量沿用群众熟悉的老名字。比如,兰州市的西关什字、安定门、木塔巷等,人人都熟悉的老地名,解放前就叫这个名字,解放后虽然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地方仍然沿用原来的老名字,老年人年轻人都容易接受。起到了代代传承的作用。如果把他们硬改成“改革路”“幸福街”“前进巷”等比较时尚的名字,由于失去了方位的作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市民绝对不会认知和接受的。起名字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便于群众接受。特别是城市建设中的新马路和新的地标建筑,起名更是如此。这样起的名字才会合民心,顺民意,具有结实的群众基础,因而也容易被市民认知和接纳。
起一个好名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清理不规范的名称也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他涉及到民政、城建、城管、工商、街道等多个部门。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民政牵头,各个部门配合。首先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明确清理的范围和对象,划清清理的界线。第二,要组织专家进行审定,重点清理不符合要求的洋怪名称。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要慎重地做过细工作。对于那些以国际友人命名的地名、企业名称,更要慎重处理。不仅不是清理对象,而且还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命名的“培黎广场”,以纪念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命名的“白求恩医院”,都是用的简化名字,不是难读难记得外国原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加上有特殊的意义,很容易被市民接受,并成为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第三,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发动市民提供清理线索。改正后的新名字,通过媒体向市民公布,并监督执行。通过这样的清理净化,各地城市的原貌和形象将有一个新的改观。(文/于清潍)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