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苏轼与《水经注》

苏轼与《水经注》

2018-11-02 11:06:25 来源:诸城新闻网


郭瑞明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文学方面,他主张诗文革新,在北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中,苏轼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他所作的文章清新、自然、流畅,他于诗、词、赋、书、画无所不能。他的异常聪明、敏锐,深厚、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智慧,使其创作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作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尢其在词作方面,他不满北宋及以前艳丽柔弱的词风,提出要“以诗为词”,他认为词与诗具有同样的表现手法与社会功能,应使词从“楼前”“花间”“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与人生,他坚持词作应“不喜剪裁以就声侓”“故为豪放不羁之语”,从而使词从单纯的音乐咏唱中解放出来。他在密州(州治驻诸城)任知州时,首创北宋豪放派词风,其词作意韵恢宏,豪迈雄壮,使词成为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具有豪壮、雄浑、独特的美学特征。那么,苏轼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地理文学巨著《水经注》,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具体体现在他调离密州四年后,在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被收入《苏轼诗集·卷二十二》中,被纪昀誉为“第一长篇”的诗《寄周安孺茶》以及他所写的文章《石钟山记》中。 
  在《寄周安孺茶》诗中,苏轼写道:“……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闽俗兢传夸,丰腴面如粥。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诗中“水经亦屡读”句当指阅读《水经注》。在这首长诗中,他把对品茗赏茶的感受、对茶道文化的喜爱、对咏诵诗词的乐趣,对经常诵读《水经注》的体味,作为一种美好高尚的生活情趣和愉悦、高雅、快乐的享受,在诗句中将多彩绚丽的享茶意境挥洒的淋沥尽致。 
  在散文《石钟山记》中,苏轼则引用了《水经注·江水》篇中,据郦学研究家考证,为现在所有《水经注》版本内,已失记载的一段描述:“石钟山西枕彭蟊,连峰迭嶂,壁立峭削,而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苏轼的这段引用语句,比《太平寰宇记》《舆地名胜志》等典籍中,对此段语句引用的更加完整。据郦学家考证,苏轼所藏《水经注》,应当是比他五十岁时出现的“元祐刻本”更早、更完整,因此本及明代以后各时期刊印流行的版本,是没有此段记叙的。苏轼非常喜欢阅读此书,更欣赏这部地理文学巨著中,优美生动的文笔及凝练的表述语句。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文学著作,北魏郦道元著。全书四十卷。按照此书的命名,是为一位三国时期不知姓名的作者写的《水经》作注释,实则是以《水经》为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三十多万字的补充。全书共载大小江河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用优美、凝练的文笔和灵动曼妙的语句,叙述了各江河水道流经地区的地理状况,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及相关人物,名胜古迹和地域文化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它实际早已成为历代皇朝编史修志过程中,查阅地理及史料经常应用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水经注》问世后,只是在宫廷内部藏抄、封存和专用。至隋、唐、五代乃至宋代以前,一直是宫廷皇室内部藏书。因此,当时除了朝廷皇室上层官员外,坊间低层官员及平民百姓是无缘阅读的。我国当代著名郦学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陈桥驿先生,于二00八年三月,在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水经注》(精选本)撰写的“前言”中写道:“……朝廷藏书的《水经注》流入民间的较为可靠的时代是北宋。当然,初期获得传抄本的仍然是上层文化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东坡)就是其中之一”。苏轼作为北宋上层有较大影响,精通经、史、子、集“四部”的学者型高官,每到一地任职都详细了解当地历史、风土民情,拜谒名流先圣贤达,游历观览名胜古迹,凭吊感怀历史人物,从而为他的文学创作积聚了无尽的源泉。因此,在苏轼个人丰厚的藏书中,拥有这部地理文学著作,应当是毫无疑问的。(作者系诸城地方文化学会、地名协会、作家协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