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山东的发力点。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既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又坚定不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系列创新性制度供给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两翼齐飞”离不开政策集束创新带来的有效制度供给。山东省委、省政府敢除机制障碍,敢破制度藩篱,推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提升政府效能,大幅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各种市场主体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活力不断迸发。
激发企业活力聚焦“大而强、小而优”
改革开放40年,穿越风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曾遇到过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无不都是在“应战—成长”中焕发生机。历史告诉我们,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是各种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当前,山东的经济发展与全国一样,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面对内外环境变化和转型升级的压力,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何继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新时代我们必须作答的“新考卷”。
去年,我省先后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工作会议,并在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基础上,分别出台两个“十条意见”,其中对激发企业活力都提出极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国有企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但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弱点。我省首开先河,向社保基金理事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实现了省属一级企业股权多元化,基本健全省属企业董事会组织结构,初步搭建起公司治理框架。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摘掉高管层“官帽子”,今年又在省属企业开展改革试点,推动契约化高管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转变。国有企业内部则优化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兖矿集团将管理机构由48个压缩到10个,管理人员由867人减少到100人,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要实现国企脱胎换骨的蜕变,释放改革效应,就必须拔掉制度堵点、难点。出台两个“十条意见”后,省委、省政府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改革落地。今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对改革进展严格督查,省委常委会对督查报告所提问题和意见建议,明确责任,规定时间,分工整改。不少人表示,看到了一抓到底的改革决心。
改革力道重若千钧,制约国企市场化经营的坚冰一一被打破:年底前,增加国企负担的“三供一业”必须全部移交地方;坚决废止不合时宜的旧政策,“混改”企业轻装上阵,不再因职工身份转换而承担高额经济补偿金支付压力;历史上首次统一规范全省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外补贴,减压提效……
对民营经济来说,体制机制灵活,但家族式管理严重制约企业长远发展。据省工商联统计,我省大多数非公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和法人不清,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不建账、不设专职会计。针对这一现实,我省实施民营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三年行动计划”,对改制产生的费用,财政提供补贴。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超过1.5万家企业完成改制。诸城奥扬新能源科技公司完成股改后,实现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阶段的山东,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省委、省政府率先垂范,处处尊崇、爱戴企业家,宣传优秀企业家故事。今年9月,借助外交部全球推介高端平台,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推介山东企业、山东产品。“儒商大会2018”嘉宾恳谈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2018等重大活动,企业家们被请到突出位置。企业家精神激荡齐鲁大地。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说:“我们一定要聚焦主业,心无旁骛,力争做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发展一流的产业。”
深化改革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据统计,今年1—8月,我省民间投资中的高新技术投资增长13.9%;省属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5%。
提升政府效能力求“少、高、优”
要让企业心无旁骛创新创造,政府必须提升效能,优化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从“小草”成长为“参天大树”,更需要这样的“阳光雨露”。
山东在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下足功夫,叫响“一次办好”改革品牌。
政府办事效率低、“关卡”多,民企就会错失良机。我省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力争做到应办即办、说办就办,实现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首先是清理审批事项,实现省市县三级“一次办好”事项全覆盖,并将企业和群众所办事项拆分到最小单元,统一办事标准。在此基础上,荣成市再造审批流程、压缩审批层级,实现了企业开办3天完成的改革目标。
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长,是民营企业的“隐形负担”。我省开展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项行动,推动项目立项、规划许可、评估评审等事项实施容缺受理、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办理、联审联办,确保45个工作日内完成包括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在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济南将工程建设项目开工之前的审批服务流程,整合归并为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和施工许可两个主要阶段,推出“拿地即开工”审批新模式。
除了期盼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民营企业还希望政府服务质量优。
着眼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省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同时发挥省级领导同志示范带动作用。今年7月以来,省级领导陆续到所联系的经济组织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存在的困难问题。省委统战部及时跟进,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帮助歌尔声学、泰山体育等企业解决在项目申报、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30个,切实做到“敢亲”“真清”。
不需要时无声无息,需要时无处不在。我省建立省级政务服务中心,12345服务热线实行24小时工作制,全时段受理政务服务事项,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据省委统战部问卷调查显示,当前91.6%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山东政府效能显著提升,政商关系明显改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2个百分点。一个生动注脚是,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实有民营市场主体830.7万户,注册资本(金)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和32%。政府效能提升与企业活力同频共振。
一视同仁营造公平法治诚信营商环境
国际经验一再表明,诚信守法的环境最能聚人聚才,最有利于企业发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关键树立以市场规律、法治规律办事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我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制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落实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准入、资金、用地、手续办理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这从我省备受瞩目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运营管理上,就可管中窥豹:目前山东已成立8只“十强产业”基金,同时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放。首期募集资金50亿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化工产业母基金,就由山东民营联合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操盘”,这家公司是我省14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
围绕企业高度关注的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重点难点工作,我省少用行政命令,多用法治化手段,制定统一标准,企业不分大小,红线面前人人平等。过去对大企业、国有企业喜欢特事特办,法治化思维下,特事特办变公事公办,引导企业遇事不找市长找市场,成为全省各级机关、各级干部的共识。
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无小事。省工商联与省司法厅合作搭建了由30名全省知名律师组成的民企维权平台,与省高院、省公安厅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协作机制。前不久,济南一家民营企业维权遭遇执行难,协作机制旋即启动,及时帮助企业化解了难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去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济南、青岛知识产权法庭揭牌成立,对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实行集中管辖。青岛还在中德生态园专门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加大保护力度。截至上半年,中德生态园累计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173件,每万人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144.2件,是全国平均数的13.6倍。
诚信体系建设是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内容。我省将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政务失信纪录,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大对政务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落实“十条意见”中的这条措施,枣庄市委书记李峰表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政府要做到一诺千金、说到做到,这几年我们是这么做的,将来还得这么做。
我省还以政务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完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让守信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
恰如河出潼关、风回三峡,山东高质量发展正处于全面起势的关键时刻,需要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我们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多的制度创新助推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两翼齐飞”,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