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传播外来文化应尊重国人习惯

传播外来文化应尊重国人习惯

2012-11-03 09:54:58 来源:中新网

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上海地铁站内前两天惊现4名打扮成“僵尸”的女性乘客,看上去很是骇人。而在北京的一些商场,万圣节服装、道具、面具等各种血腥、逼真的恐怖装饰被摆在醒目位置。

一些年轻人表示,现在工作生活节奏太快,扮扮鬼乐呵乐呵泄泄压而已。看见他人惊吓的样儿,感觉有点开心好玩。不过,从反映看,害怕、不赞成甚至批评的居多。

事儿不大,没必要口诛笔伐。以扮鬼泄压,也很值得理解。不过,从国人的感受来讲,冷不丁面对这种恐怖装饰,不仅太显突兀,而且很是骇人,也是事实。往深了究,直接把西方的鬼节移植过来,而不问国人的心理感受,折射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由此亦可见一斑。

中国有句古谚叫“入乡随俗”。中国有些人到其他国家旅游,喜欢大声说话、大肆购物,引起反感,说到底,还是没有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同样的道理,外来文化来到中国,其实也面临这个问题,而不管传承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事实上,外来文化也只有实现了“中国化”才有根,才能为中国人所接纳。历史上,佛教的传入即是一个很深刻的案例。其他很多文化传入,也同样如是。“中国化”即是“本土化”,也即是尊重中国人的心理、风俗、观念。如果国人内心里不认同接纳,再好的外来文化也只会是风过耳。

就万圣节而言,其核心文化元素——鬼,在中西方人的心理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人也许觉得这只是一种搞怪,顶多吓你一跳,这种吓更多的只是一种出其不意。但在中国人的心里,鬼,往往恐怖骇人,能给人带来极度的惊吓,甚至能“吓破胆”。

中国文化里,鬼的故事很多,也有很多很美丽的鬼故事,但终究,鬼的青面獠牙等形象,更多的只是一种警示性文化符号的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鬼更是敬而远之的。是以,尽管中国有几个鬼节,如清明、中元、寒衣节等,更多的是在对“鬼”的尊重中度过的,万不会拿来搞怪逗乐。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化”本身即意味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所有生存得好、被国人接纳的外来文化,莫不与这种创新有关。奔驰、可口可乐等品牌的经典翻译,即是一个显著的“中国化”案例。万圣节如何“中国化”,当然需要动脑筋,祛除恐怖元素、增加可爱元素大抵不会错。而如果不能“中国化”,想过万圣节,也就不妨节制有度一点,比如不要突然出现在老人、孩子面前,不要在夜深人静时喧嚣出现,等等,也是很有必要的。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