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王愿坚

“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王愿坚

2018-06-06 08:51:10 来源:诸城新闻网

马新义

他找了创作的突破口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王愿坚在创作道路上也有过苦恼的徘徊阶段。在写《党费》之前,尽管他写了一些作品,但那些作品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毕竟是粗浅的,对那些听来的故事和切身的感受,如何加工、雕琢,他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法,这使他感到压抑。在创作道路上的雄关险隘面前徘徊,他苦苦地思索着,探讨着,寻找着突破口。

  1952年,王愿坚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使他有机会在闽南革命根据地听了很多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叫卢春兰的妇女,她和几个人凑了一些咸菜往山里给游击队送,结果在路上遇到了敌人,被敌人带回村里,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赶到一起,架上机枪威胁说:“如果不讲出是谁组织的就开枪把全村人都杀死。”就在敌人要疯狂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从容地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组织者,敌人把她推到一座土楼顶上,架上柴火,活活把她烧死了,烧前她还唱起了歌。这个故事加上他在莒南上莲子坡的经历就是小说《党费》最初的故事和人物的原型。

  读过《党费》的同志对照以上材料就可以从中看出,王愿坚在动笔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被原材料所限制,生活的原材料与小说之间距离是很大的。

  王愿坚没有经历过红军时期的斗争生活,抗日战争也仅仅是赶上了个“尾巴”,而他为什么能够把红军时期的斗争生活写得那样真切感人呢?王愿坚说:“我的突破口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和我同在文艺社工作的陆柱国等同志,在艺术上给予我很大帮助,使我在业务上有了些提高,我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路子。虽然红军时期的斗争生活我没有经历过,但那时的斗争和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斗争形式、生活情景、人的精神状态等主要方面还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那些相似的生活感受,来作为通向当时生活的桥梁,去理解听来的故事。所以说,我还是写的我自己的生活感受。”这应当是他宝贵的创作经验,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上莲子坡大娘家养病四十多天,人民对军队的血肉深情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过他,有了卢春兰的故事,他就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上去,融合起来去改造这个故事,这样,故事就变得有了生命。

  小说通过用咸菜交党费这样一个细节,细致地刻画了黄新对党深刻的爱。作者不是一般的写一个群众支援游击队的故事,不是平庸的描摹生活,不满足于一般的主题思想,而是深挖了这个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从一个短短的细节中,开掘了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写了革命落于低潮、处于困危中时一个革命者与革命的关系,一个党员与党的关系。

  从写这个故事,王愿坚找到了自己创作道路上的突破口,即:在创作方法上,把收集来的原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融合,并从血泪交融的故事中发掘动人思想,提炼意义深刻的主题。在创作思想方面,他也开始了新的飞跃。在这之前,王愿坚的创作思想仅仅停留在“把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一个高度上。通过写《党费》以及《党费》发表以后所受到的鼓励,使他对创作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这时他才开始明确地认识到:革命先烈、前辈,不仅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铺平了革命的道路,而且也留下了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记录他们是怎样用鲜血和生命铺平了革命道路,怎样在斗争中创造了精神财富,这是作家的历史责任。认识的提高,使他更坚定了做一个革命传统的收集者和宣传者的决心。

  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王愿坚在艺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果,但他很尊重别人对他的作品的批评意见,他说:“《党费》发表之后,整个文学界好评如潮,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对这篇小说从各个方面给予称赞,甚至有人认为是完美的,这时老评论家张镜发言说‘完美还谈不到,好什么好?让我说,结尾‘我’见到魏政委后,汇报了八角坳的情况,他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写上:黄新同志一九三四年……这个尾巴就是多余的,应当是挑着担子上了山就结尾了’。我听后恍然大悟,他说的太对了,挑着咸菜和孩子上了山就够了,别的事留给读者思考去,多干净呀!”

  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突破口,王愿坚就坚定地顺着这条道路走了下来。1956年起,王愿坚在《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期间,使他有机会接触了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许许多多的革命老战士,听他们讲故事,替他们写回忆录,前后共访问过红军时期的老干部达百余人之多,听他们讲了大量的故事,做他们的记录员。这样,除了在回忆录中写出来的,还有大量的背景、故事、生活细节,他近乎贪婪地倾听着、感受着、记录着。

(六) 诗·情·美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王愿坚追求的又是什么呢?王愿坚说:“这个问题,咱不妨拿炒菜做个比方,同样的鱼肉,青菜和佐料,在一百个厨师手下会做出一百种不同味道的佳肴。创作也是如此,我整个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一个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不断发展着的。炒菜的厨师追求各种不同的色、香、味,我自己努力追求的是美、情和诗意。”

  读者从王愿坚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些也正是他可贵的艺术特色。如果拿他的作品比做音乐的话,那么这音乐的基本旋律和主要音调就是用血与火谱成的、充满诗情的壮美乐曲。

  王愿坚就是一个诗人,他虽然很少写对仗合乎韵律的格律诗和体例自由的现代诗,但是他的小说大都是生活的提练和浓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诗篇。

  《七根火柴》的创作过程很生动地印证了王愿坚的艺术追求。在老首长们讲述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首长谈起长征时说,一爬上雪山顶,他看见前面山下坡的雪地上,有一个什么东西,举起望远镜也没有看清,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位战士的遗体,身子埋在雪里,一只手伸在雪外,手里拿着一个党证,这肯定是先行部队的战士,这无疑是他牺牲前拿出的党证。这个细节在写材料时一直没有用上,但却时常在王愿坚的心中萦绕,他苦苦地思索如何加工这个故事。

  1958年春天,王愿坚整个的思想都沉浸在创作的热潮中,琢磨怎么样改造这只手的故事,他说:“深夜,灯前,我照例对着稿纸‘神游’于长征路上,随着战友的视线望去,只见雪地上露着一只手,手心里托着鲜红的党证……可是,怎样才能使这个细节变得更有意义呢?让烈士为后来人着想,这才有境界,要不,让他在党证中夹着几根草药?那时候药缺,他把自己珍藏的几根草药留下给后来的部队?也不是很合适,我着魔般地思考着……创作就是这样,当你入迷地思考一件事情时,思想的撞击就像一堆冒着烟的烂草,越是深入思考,烟就会越来越大,忽然一阵风吹,一下子冒起了火苗,于是就燃起了大火,这就是灵感。”王愿坚如是说。就在他为那个党证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时候,忽然他产生了顿悟:为什么不换一个环境呢?为什么不可以拿到草地上呢?在寒冷的草地上行军露营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呢?火柴,对!在党证里夹上几根火柴,那是他珍藏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己不行了,留下给后续部队,让那些缺少火柴的部队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可以取暖,做饭、可以带来光明,可以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燃起燎原大火。

  一下子,这个细节得到了升华。那天,他完成了《七根火柴》的写作,高兴地回到家里,爱人翁亚尼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他说:“写完了《七根火柴》我好轻松!你知道吗?当我写卢进勇的时候,仿佛自己已经化成了那个战士,而当我描写那只手的时候,泪水湿到了稿纸上,当我打上了最后那笔的引号以后,我觉得似乎完成了许多无名战友的嘱托,心头感到一阵轻松。”

  文学来源于生活,作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文学要高于生活,生活不等于艺术,我们从王愿坚写《三人行》的创作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他是怎样提炼生活、使之更强烈更集中的,这不正是创作的秘诀吗!

  继《党费》之后,王愿坚连续发表了十六篇中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描写了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篇歌颂了长征;《普通劳动者》《妈妈》等,则是描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老一代革命者保持革命本色的动人事迹。

  王愿坚善于把听来的故事与自己生活经历加以融合,捕捉一件小事中所发出的闪光的思想。他没有赶上长征,但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经历中,他多次深入老革命根据地,并沿着雪山、草地、大渡河的长征路线去追寻革命前辈们英雄业绩和艰辛崎岖的战斗历程,塑造了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苏区人民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他的作品是血与火谱成的乐章,充满革命的人情美和诗情美,是当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王愿坚所写的作品虽然大都是短小的故事,有的甚至只有千把字,但是这些短小作品的容量是巨大的,他善于从革命的历史中捕捉那些富有诗意,体现着人的灵魂美,充满着革命深情的生活片断。他把一把咸菜、一根火柴所迸发出来的闪光的思想捕捉住,用这些音符来谱成主旋律。那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同拨动人物心弦的音响,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共鸣。他善于表现生命垂危的人们的崇高灵魂;在白色恐怖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人民的铁骨铮铮;在革命遭到大灾大难的时候人民的坚定豪情。他所注意的是这个,所讴歌的是这个,他把生活的原材料加以浓缩,使之更强烈,让生活里的诗,变成艺术的诗,这样就构成了他所谱写的“音乐”的悲壮的主旋。他所写的题材多是非常严肃、非常残酷的,但他写得很动情,“无情就没有文学”,王愿坚始终遵循着一条非常朴素的美学原理,那就是:“我自己不感动的我就不写,我写了就是为了感动别人。”

  在《党费》《三人行》《亲人》等篇中,王愿坚都是用浓墨重彩写了人情,但这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之情,是人类最美的人情。王愿坚感慨地说:“文学就是人学,写人如果没有情怎么能够打动人心?自己不感动的,就不能感动别人,在我的作品中那些使读者受感动的地方都是我含着眼泪写出来的。”“作家必须首先自己对所写的人物有强烈的感情,自己没有感情,就不可能写好,作家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正是因为这样,王愿坚在选择题材时总是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相通的东西,不相通的东西,按他的说法是“真情实感不够,本钱不够,我就不写,写也写不好”。

  王愿坚对美的追求体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写人民的美、军队的美、斗争生活的美,他从生活中收集着美,而力求在作品中写得比生活更美,就是这样,多年的追求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想。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王愿坚笔下的人物,没有头戴光环的特殊人物,而是有血有肉具有朴素的美的形象。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时时感受到那种炽热的革命热情,那种鲜明的阶级爱憎。那些栩栩如生、具有崇高美的心灵的人物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未完待续)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