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化蝶——济宁马坡的“梁祝传说”

化蝶——济宁马坡的“梁祝传说”

2012-11-02 10:03:52 来源:大众网

探寻马坡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另有《柳毅与洞庭龙女》)之一的“梁祝传说”,最近由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东,“梁祝”的具体传说地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

随着“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济宁“梁祝传说”展览在山东省文化遗产展览上高调亮相,关于梁祝的话题骤然热了起来。济宁和梁祝传说究竟是什么关系?梁祝传说申报遗产名录是怎样成功的?

三姓后裔在哪?

济宁微山县马坡乡有个“梁家林”,那里出土了明正德年间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至今,梁、祝、马三姓村落有地可考,并且关于梁祝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马坡村有5000多人,98%的人姓马,马文才的后裔大多在这里。

谈起村名,马坡乡党委宣传干事、监察主任吴琦回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还上学时,其同学就都知道马坡村的故事:古时候,马坡北边有个西庄村,村里有个姓马的“大财主”,就是马文才的父亲,“马财主”以养马、拉马车为生,他家的马很多很多,有草的时候就到草木茂盛的南边去放马,时间长了,他放马的地方就叫马坡。

“马财主”的马多了,车多了,就在村西南建了马棚、马车店。白天放完马,晚上就将马赶到马棚里;白天马车出门,晚上回来就停到马车店里。所以,西庄西南就叫马店。后来,“马财主”的车店起了大火,马家开始迁居。

直到现在,马店村地上1米至5米处,都能挖出1米多厚的草木灰积层及一些烧焦的兽骨。

任城区接庄镇岔河村有1500多人,祝姓人口有90%以上,因为水灾,他们从九曲村迁来。2003年夏天,吴琦等人在九曲村发现了几十块汉墓石、汉画石和明末清初的破碑。有意思的是,碑角有祝来奉等人的名字,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上说,梁祝的籍地“在昔济宁九曲村”。

马坡人都说梁氏的后代在两城。两城的梁氏是这里的老户人家,问他们是不是与梁山伯一家,他们说:“一笔写不出二梁来”。

马坡村杜庆友老人讲,杜家老辈买不起地,他爷爷百年之后,埋在了“梁家林”。当时18亩地没人管,他父亲“杜善人”在林里离梁祝坟不远处开了一亩九分三菜园,没事就去收拾菜园。后来,两城梁家人来上坟,见梁祝坟比过去干净了,知道是“杜善人”打扫的,所以他们每年春节来上坟时,就给“杜善人”磕几个拜谢头。后来,马坡乡放了一次梁祝电影,两城梁家人再也没有来上过坟。而2003年农历“鬼节”那天,“梁山伯”林里又有人烧了八大堆纸钱。有人推测,那是两城人又来上坟了。

梁、祝、马至今不通婚

马振西老人现年82岁,是马坡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长,记者见到他时,他坐在自家的小院悠闲地乘凉。

说起祝英台,老人的神情很激动,甚至还有几分愤怒,他用颤颤微微的声调说:“就算马家人死了,也不娶姓祝的。”原来“马家人”一直感觉受到了祝英台的戏弄。想以前,马文才有才有貌又有财,对祝英台明媒正娶,并非戏里所唱的“抢”,而祝英台却辜负了马文才一家,为了梁山伯徇情,为此,马家人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马振西翻出厚厚的家谱,用颤抖的手一本接一本地翻给记者看,其儿子和儿媳在一旁说:“家谱里从没出现姓祝的媳妇,老人根本不允许和姓祝的结婚,小辈的自觉不谈姓祝的对象,媒人说亲也回避着祝姓。祝姓的人宁愿死也不会进马家的门。”

岔河村的老人讲,他们的“祝”,就是祝英台的“祝”。但祝英台的话题在村里极其敏感,村民都持回避态度。吴琦解释说,孔孟之乡出现了奋不顾身追求自由爱情的祝英台,对受封建礼教束缚熏陶的祝姓人来讲,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有老人谈到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祝氏家规,那就是禁止与马氏通婚,说是“老家的规矩。”

吴琦透露,在他与祝氏老人的谈话中,得知祝氏家族从老辈就不让唱梁祝戏。新中国解放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从没踏进岔河村的门。

岔河村一位祝姓老大娘说,老辈里来过一个唱渔鼓的,唱的“那戏”,让老辈的给揍跑了。“那戏”,老太太就不说是“梁祝”。

马振西老人回忆,马坡村只演过一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宣传新婚姻法,各地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当时的马坡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亲自找他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后来马家全体党员开会表决,同意接受,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到离马家祠堂2里以外去演。当时的戏班也很聪明,当场对戏曲内容作了修改,把戏中的马文才简化了许多。从此,马家再也没让人在马坡一带演过梁祝戏。

蝴蝶不落“马郎墩”草

马坡的老人们都知道一个传说,说马坡东南3里的凤凰山有一只脚伸到了马坡村下,使这里的地势比别的地势高,加上有泗水和邹城峄山上冲下来的两条河,带来了很多泥土,所以马坡一天一天地高了起来,遍地生出了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地,是马坡的伏脊顶,所长的草最旺,花也最多,每到春天,野花遍地都是,争奇斗艳,于是引来了蝴蝶团团转。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埋在伏脊顶上,马家再也不来放马了,再加上“梁祝”的死惊天动地,所以他们的坟地十分阴森,也十分清静。后来马坡来了人,也没人去打扰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祝”墓地成了蝴蝶的安乐窝。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离梁家林一里地远有个周庄村,村里有一位76岁的周老太太,她从小在娘家就听老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蝴蝶是编的,不是真的。”周老太太听老人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埋在梁家林,坟头很大,不知过了几辈子,马坡一带发大水,梁家林的坟子都淹了,梁祝的大坟头也淹了半截,后来水耗了,大坟头下沉了,中间塌了一个洞,蝴蝶从洞里钻来钻去,有人看到后就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魂变的。一传十,十传百,让说书的、唱戏的全编进去了。”

马坡乡王庄村有位村民叫杜传芹,她年轻的时候曾任民兵小分队队长。杜传芹从小的时候听二奶奶说“梁家林”里蝴蝶有灵性,哪个地方都落,就是不落“马郎墩”草上。说那蝴蝶是祝英台的化身,祝英台宁死不做马家鬼。杜传芹不相信是真的,于是就领着民兵小分队的几个姑娘轮换值班,专门观察梁祝墓地的蝴蝶到底落不落“马郎墩”草上,但经过多次观察,“二奶奶的话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杜传芹现已78岁,她一直认为梁祝墓地的蝴蝶有灵性、有道道。

1957年清明,周老太太和婆婆去梁家林给公公烧纸去,快到“梁家林”时,就看见林里起了一片白光上了天,有半亩多地一片那么大。当时周老太太很害怕,婆婆说不要怕,那是蝴蝶搬家,婆婆说梁家林今年得犯灾。过了几天,马坡一带风起云涌,一连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下得沟满河平,那年,梁家林果然被大水淹没了。

梁祝墓下还有古建筑

“马坡附近的人都知道我们这里有梁祝墓,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吴琦激动地对记者说,“谁经过那里都会看一眼,看习惯了也不感觉稀罕了。”原来,“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一直活在马坡人的记忆里。只不过2003年10月才正式举行了出土仪式。“听说现在这个碑发现之前,还有一块碑,因年久破损了,明朝官员重新换了一个。”杜庆友老人说。

吴琦介绍,1975年邹西大会战,要挖河平地,梁祝墓地掩于地下,从此,人们再也没有看到梁祝墓的影子。

回想邹西大会战的平坟砸碑运动,梁祝墓差点让当时的民兵野战兵团给粉身碎骨,多亏了原马坡公社马中大队第一生产队长陈雨密保护。陈雨密从小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祝墓地平整后恰巧分给了他的生产队,他带人将墓碑埋在了地下,留存下来。

吴琦研究梁祝十几年,他根据考察、实物取证,认为梁祝墓下18亩甚至更大范围内还埋藏着一片汉、唐、明时期的古建筑。

迷了一辈子梁祝的杜庆友老人,记忆里满是梁祝。他说,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梁家林里去。九岁那年他跟父亲去浇菜,那时浇菜要人工掏井,用撅杆子系个土罐子朝上打水。井掏到5米多的时候,底下才见了水,谁知土罐下到水里就“卡”住了,于是父亲就踩着井壁上挖的脚梯洞下到井底。结果发现罐子是被古砖瓦“卡”住的,父亲好奇,就在水里摸,一摸是个墙头帽子,墙帽子下面是一堵墙,他又朝下挖,还是墙,是古砖砌的墙,后来不敢再挖了。

杜庆友老人胡子花白,耳朵有点背,他自豪地说,梁祝墓地下有古建筑存在,他家挖到的应该是林墙。

盛春荣老人今年79岁,他回忆说,十二三岁时,跟着老人去梁家林北边耕地,把犁尖挂了,原来是几个古屋脊上的古兽。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