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王愿坚

“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王愿坚

2018-05-07 08:58:37 来源:诸城新闻网

马新义


青年王愿坚

  王愿坚是当代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的短篇小说有多篇被选入中学、大学课本,其中《党费》《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等曾对一代人产生过影响。他有多篇优秀之作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语言和文字走向世界。他写的小说大都是短篇,有的甚至只有千把字,但却有着生动鲜活的人物,寓意深刻的思想。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反映中国早期革命的斗争历史。他描写在白色恐怖下人民群众和游击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描写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崇高形象,把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与他的经历是有很大距离的。王愿坚并没有那一段历史的生活,他能写出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而且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塑造出了各种不同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像,这似乎有悖于“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生活”的结论,但他的小说的确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称赞。他成名很早,但正当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被批斗,蹲牛棚,中止了创作多年。平反后,他又进入了第二个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有《足迹》《标准》《路标》等多篇,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奖。在创作短篇小说主攻方向的同时,他开始涉猎电影,与陆柱国一起改编了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同别人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带病写完了电影文学剧本《草地》等。有人在评论他的创作时说“王愿坚在艺术的方寸之间,写出一部瑰丽多姿的革命诗史”,赞誉他是“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确,在当代作家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影响最大的还真非他莫属。

(一) 故乡的文化与家庭的陶冶

  诸城市相州镇是一个依傍潍河的古镇。王尽美、路友于等中国革命早期的领导人,和被章太炎誉为琵琶演奏家“环球无双”的音乐家王心葵,诗人臧克家都曾于相州留下屐痕。著名作家王愿坚就出生在这里。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王翔千就是王愿坚的伯父。曾与邓小平、左权等一起受党的派遣赴莫斯科学习的山东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王辩是王愿坚的堂姐,“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大家王统照、也是王愿坚的本家。另外,著名电影演员李仁堂,电影艺术家崔嵬,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陶钝,版画家石可的故乡也在相州附近,多者不过十多里路。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中心,吸引着诸城一大批立志报国的青年,并生长起一批全国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艺术家,人才如此集中,这确实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州是诸城开化最早的地方。早在清末,这里就由当时的名门望族王氏家族办起了课程中西兼备的私立中学堂,并请外国传教士讲授理化、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曾任清廷资政院代理院长的王风翥就担任过该校校长,并因学校办得卓有成效而获清政府金质奖章。明清时代,相州在京城读书做官的大有人在,这方面的优势使得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率先得到传播。军旅作家王愿坚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思想进步、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之中。父亲王振千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善于讲故事,这对王愿坚兄妹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一个在史料中少见的、曾经写过“两百多万字小说的国际知名作家”叫王意坚,他一生写了20余部小说,他发表作品时都是用姜贵两字署名,因此,知道他真名的人很少。在王愿坚的父辈中,按大排行,王希坚的父亲王翔千排行为五,王意坚的父亲排行为七,王愿坚的父亲王振千排行为八,从年龄上论王意坚和王希坚都是王愿坚的堂哥。

(二) 童年

一个被捡回的孩子

  1929年3月,在诸城相州镇一户姓王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瘦小的男孩,孩子的父亲此时年纪已大,这孩子是他的第二个男孩。由于当时兵匪四起,时局混乱,王家的家境也日渐艰难,所以这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多少欢乐。且孩子出生后就病了,日夜啼哭,两片小嘴唇一张一合地喘息着,憋得脸都发青,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四处求医问药非但不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到了第五天,瘦小的孩子竟再也哭不出声来,看着孩子不行了,慌乱中这位父亲含着泪水把以为死去的孩子扔到了村外的土坡上,擦把泪水回了家。

  时值春寒未尽的三月,孩子的伯父王翔千在济南忙于革命工作,因遭到敌人的通缉匆匆逃回故乡,这天傍晚赶回村,在村外路旁,他无意中发现了土坡上的孩子。

  在那种年头穷苦人家生了孩子养不起,有病无钱医治,死个孩子本不是稀罕事。王翔千朝那孩子望了望又朝前面走去,也许是一颗善良的心的驱使,这位在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一起组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现暂避回诸城的革命家又停住了脚步,他怀着一线希望向孩子走去,来到孩子身边,他轻轻地把手放在孩子鼻子上试了试,竟然发现孩子还有一口气,他惊喜地把孩子抱起来,走回家去,着急地想把这个弱小的生命送还给生他的父母。不料,一打听,原来是弟弟王振千扔的孩子,他亲手捡回的孩子,竟是自己的亲侄子!他抱着孩子走进弟弟的家门,向弟弟发起火来:“孩子还没断气你们就扔了,难道你就穷得连个孩子也养不起了吗?”

  振千夫妇挨了哥哥一顿怒骂,悔恨和惊喜之中急忙接过孩子,呆呆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愣着干什么,你想让他等死啊?还不快去请大夫!”哥哥大声呵着。王振千这才如大梦初醒,这位比哥哥更博学多才,在相州学堂任教的知识分子没敢回半句言,抱着孩子跌跌撞撞地向门外跑去。于是,这个小生命才得以生存。

  邻居们听说后无不啧啧称奇,说:“这孩子死里逃生,必有大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王愿坚。

  邻居赞美王翔千救了侄子一命,并不知当时他正做着党的秘密工作,为拯救劳苦大众四处奔波着,女儿王辩受他的影响和支持1922年就参加了山东第一个马列主义研究会,儿子王希坚在八路军的部队工作,成为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早在1925年,王翔千的亲密朋友和同志王尽美去世后,他就曾救过王尽美的儿子,他到处寻找王尽美的遗子王乃征,找到后,他通过募捐等办法筹款资助这位烈士遗孤,使失学的王乃征得以返校读书。并指引他走上革命道路。(王乃征解放后曾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0年后,王翔千担任过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并在省政协工作。作为山东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的他曾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却自愧贡献太小,在诗中叹到:磨剑十年成底事,仰天一笑泪沾襟。表露出令人感动的强烈的革命事业心。

爱听故事的孩子

  王愿坚的父亲王振千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和述异志怪的故事,以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有时他从文学名著中摘一些有趣的情节,有时讲一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如《没有头的强盗》《神锥子》《张三捣鬼》以及王翔千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民间故事编的书等,那些神话、传说,那些鬼怪妖魔的故事给少年时代的王愿坚开启了一个个神奇的窗口。相州是一个繁荣的古镇,在相州大集上说书卖艺的、拉洋片的等等杂耍不少,只要有空,少年王愿坚就到集市上去听民间艺人说大鼓书。

  那时说书艺人下了集还不走,一群痴迷的听众围成一个场子,听了一回再听下一回,这使放了学的王愿坚有机会趁中午可以多听一点。那些表达了人民的理想与希望的古老神话、杀富济贫的侠义传说常使他神凝意往,但是五天一个集,已经不能满足他听故事的欲望了,他就找书自己读。这时他们家已经败落,但父亲毕竟是读书人,家中有些藏书。王愿坚找出这些书,如饥似渴地读着,虽然一些字还不认识,但却能大致读懂其中的故事,十三岁以前他就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等古典文学,也读了一些苏联的文学作品,虽然那时他对这些名著的理解并不深,但父辈的讲述给他的影响,对于一位少年的启蒙作用是巨大的。灿烂的民间文学像涓涓细流润入他那渴求知识的心扉。他从小就与“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对于这位初踏人生之路的少年来说也同样是一种文学与美学的熏陶。这一段的文学基础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未完待续)


王愿坚与臧克家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