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鹏
精神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因素综合致病,一般需要长期治疗。在日常诊治过程中,许多普通百姓对精神疾病认识有许多误区,因此,消除这些误区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对增强防病、治病、康复意识有重要意义。
误区一:所有患精神疾病的人都是因为受到了刺激。实际上许多精神疾病发病时精神刺激并不明显,有的根本没有,有的精神刺激只能算是诱因。精神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病人自身原因,比如有些学生受到老师批评、考试不及格后出现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不能说患病就是老师的批评引起的。
误区二:所有患精神病的人都是因为小心眼、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造成的。性格因素是易患某些精神障碍的因素之一,但不是重要或唯一因素,性格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有性格不良的人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误区三:精神病是遗传病。精神病的遗传非常复杂,现代遗传学研究认为,精神病遗传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基因与发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是患病风险或机会。比如,父母一方有精神分裂症,子女得病风险是20%左右;父母双方均有精神分裂症,得病风险上升到40%左右。
误区四:精神病治愈后可以不再服药治疗。大多数精神疾病很难一次彻底性治愈,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有的需要终身服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的种类、剂型不断更新,给患者的服药带来很大便利,比如有日效、周效以及长效等。
误区五: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成瘾性,吃时间久了会形成依赖。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类药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前者长期服药不会形成成瘾性。精神类药物包括吗啡、杜冷丁等止疼药物,具有成瘾性,不能长期使用。而一些镇静催眠药,只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服药不会有任何问题。
误区六:是药三分毒,抗精神病药也一样,长期使用会把脑子吃坏了、吃傻了。现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人体试验再进行长期临床试验后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被政府批准用于临床。
误区七:精神病是心理疾病,主要靠心理疏导来治疗,药物治疗并不重要。大量研究证实,大多数精神疾病多有大脑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需要药物或物理治疗来改善结构和功能。除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之外,其他都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或三者相组合。
误区八:精神疾病可以手术治愈。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脑部手术可以治愈精神疾病或替代药物治疗,手术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