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

“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

2018-03-21 09:01:54 来源:诸城新闻网

郭瑞明

  农历二月初二,在我国为中和节,在诸城民间俗称“龙抬头”日。“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住在天上,身躯长而庞大,面目威风狰狞,全身披鳞,有须,有角,有爪,有尾,能走,会飞;能腾云驾雾,伴惊雷而行,能兴云降雨,兴风作浪,能遨游大海,纵横江湖。俗传,神龙休眠一冬,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已过,二月二要苏醒抬头,伴随春雷的响起,开始伸展躯体,行云降雨;地下冬眠的百虫亦随之复出活动。因此,诸城民间又称二月二为“春龙节”“青龙节”“龙头节”。它具有两层涵义:一是龙主雨水,祈求神龙开春赐雨,全年风调雨顺,雨水充足,有个好收成。二是惊蛰已过,大地解冻,百虫复苏,适合土地耕种春播。在生活习俗方面,诸城民间百姓还是较为重视二月二这个节日的。

  祈盼粮丰要“打囤”。“囤”,在过去诸城民间农户家,是一种用来盛放、储存粮食的器具。有方形的泥囤,圆形的茅囤,有用竹篾、荆条、席箔编成或围成的带“罩头”的各种囤等。过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秋后未加工的粮食、瓜干等都存放在里面,是一年的“口粮”储存处。因此,余粮满囤体现的是全家生活富足,生存有保障。诸城农村,过去二月二早饭后,家中的女主人要用簸箕,从锅灶里掏足够的草木灰,男主人烧纸后,端着簸箕,在院内,房前屋后的场院或较宽阔平坦的地方,边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边用烧火棒敲打着簸箕撒灰,撒成一个大囤形状的圆圈图案,女主人则端着盛粮食的瓢,跟在男主人后面,祭撒五谷杂粮;先在圈内撒灰为“十”字,祭五谷,念“五谷丰登”;后在圈外撒灰呈“梯子”状,曰“上粮,年丰步步高”;最后,把剩余的锅底灰,分撒在大门口、房屋周围,意为驱虫、避邪。至此,“打囤子”仪式即告结束。此习俗在诸城南部,五莲县部分农村至今盛行。

  灭虫、避病“炒糖豆”。农历二月初一,在诸城民间,家家户户的女主人们,开始挑选粒大、饱满均匀的黄豆,适当用水泡软,捞出控干水,备好红(白)糖,准备第二天二月二早晨炒糖豆。也有掺着花生米炒的。往往用大铁锅,先将黄豆以小火轻炒至将脆,后加火爆炒并加入红(白)糖,待糖融化为糖稀即迅速将黄豆(花生)翻炒、拌匀,出锅装盘,冷却凝固成块,就可以食用了。糖豆脆美香甜,味浓可口,食而不腻。此事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借炒糖豆炒死蝎子等害虫,使其远离家人,因之糖豆在诸城个别地方又称“蝎豆”;二是吃糖豆能避免生病,确保一年健康平安,生活甜蜜,身体强健。因此,全家老小都吃糖豆。

  生豆芽,食面汤(条),吃了“过年饽饽”(馒头)不见“犸虎”(狼)。每年二月二这天,诸城民间农户都提前生好黄豆芽,并煮面汤(面条)吃,寓意吉祥,长远,平安。狼,在诸城农村俗称“犸虎”,早年多见于南部山区。常下山危害人和家畜。诸城民间,尢其是山区农户,过去都将过年蒸的一个大饽饽(馒头)留着,到二月二这天分给家人吃,谓之“吃了过年饽饽,碰不见犸虎”。此说虽不足凭信,但却是农村善良的人们敬畏自然,避除灾祸、保证平安美好心愿的具体体现。

  舞龙灯者要祭河,熄(休)封龙灯来年顺。诸城枳沟四村是诸城龙灯的发祥地。自清朝末期始,由王氏兄弟开始扎制并组班办耍,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每年春节前,村里(集体经济时期)就组织起舞龙队排练,取出尘封一年的龙灯,烧纸敬香,换衣彩绘,后敲锣打鼓,舞着“巨龙”,到村东南的“龙王河”,取水“喂龙”,后再正式排练,巡耍。据说这样“不出事,保平安”。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龙灯班要再次集合,敲锣打鼓,舞着“巨龙”到“龙王河”烧纸、祭奠河神,后熄灯(封存),亦称休灯,来年再耍更平安顺利。

  出正月,解除禁忌“剃龙头”(理发)。在诸城民间,过去大人小孩不出正月是不剃头(理发)的,有句俗语:“正月里剃头死他舅。”对于有舅舅的诸城人来说,过去正月里剃头是一大禁忌,现在的年轻人当然就不信这些了。就此,选择二月二“龙抬头”日剃头谓之“剃龙头”,一则解除禁忌是好日子,二则沾神龙抬头的光,图个吉利。因此,二月二这天剃头(理发)的人最多。

  民俗,体现的是民间人们朴素,传统的民本思想,它与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期盼的愿望息息相关。

  (作者系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