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围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新闻连续刷屏,一则是北大毕业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回家、6年拉黑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甚至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另一则是美国有一对华裔夫妇失手杀死自己五岁女儿获刑,而这位亲手杀死女儿的妈妈,她的庭审证词怎么看都像在辩解,潜台词就是:她是我女儿,我给了她生命,她不听话,我也可以要了她的命。
不管是精神上的绑架,亦或是肉体上的施暴、甚至夺去了生命,都令我们唏嘘不已,更令人觉得可怕的是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这种想法。把孩子当私人物件,任意摆布,随意打骂。然而痛定思痛,相对于拿孩子泄愤闹出人命,那个北大学子和父母的矛盾对于许多家庭好像有着更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北大这位毕业生在人们眼里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其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那份万言长信叙述了他放不下的过去,他觉得在成长过程中似乎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关爱”则是一种“肆意操控”“冲突”“炫耀”……譬如他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甚至班里搞文艺演出时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他母亲却非要他穿长裤(保暖),孩子自己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导致他成了班里唯一一个没有按着装要求演出的学生,这种尴尬可想而知。譬如他喜欢奥数,但由于母亲不赞同,奥数考试时文件夹失而复得却被人划坏并涂抹时,不仅不能得到母亲的安慰,反被奚落。譬如他想脱离大院儿生活的束缚,到外面学校上学,却遭到父母的拒绝。哪怕考上北大后,父母依旧请了北京的大姨“照顾”,除了不断给他打电话外,还会悄悄联系其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甚至他留学国外,父母还是一以贯之地照单开方,令他反感恼怒不已,最后做出了与父母决裂的行动。的确,人们总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爱孩子也是一种本能,但是素不知这种所谓爱的方式不为孩子所接受,父母却继续强硬地以爱的名义加持,悲剧的伏笔就早已埋下。成长中不被尊重的孩子,又怎么可以期待他长大后学会尊重别人,懂得感恩呢?
为人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之外,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同等重要。在那篇万字长文中,譬如他反复提到的“剥鸡蛋”事件,由于平时父母包办使这么简单的小事儿他都不会做,因此在外面遭到嘲笑,后来又被亲戚拿来嘲笑,当他对这件事倍感懊恼和羞辱而奋起反抗时,父母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或者是无视孩子的敏感与受伤,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和引导他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化解尴尬,而只是一味武断地强调要有抗压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另外,许多父母都会不由自主的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学习上,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而他家尤以为甚。这从他母亲的炫耀就可以看出,比如旅游时他母亲不停讲述着他如何优秀和培养他的体验的经历等。某种程度上,孩子成了父母实现他们的理想和虚荣心极大满足的炫耀工具,与此同时,对作为学霸、考上名校的儿子光环背后的各种问题却选择了屏蔽,最后造成了这种可悲的局面。
那么就这个孩子本身而言呢,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不仅不懂什么叫感恩、理解和关爱,也不懂什么叫人情世故,更不懂自我反思,只是把自己生活上的不顺利全部推到了父母身上,虽然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可能是他父母问题的延续,但是不少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却能在反复的磕绊之中逐渐学会了自我修复和改善先天的不足,而不是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委屈耿耿于怀,这是他性格和养成中的严重缺陷,不能学会自我接受、妥协、修复和成长,这也是一种巨婴症的典型症状。
北大留美学生万字长书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6年拉黑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这件事虽是一个孤例,但却反映出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这也警示我们每一个家庭在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要引以为戒,因为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平台和坚强后援,愿每一个家庭远离悲情,美满和睦。(央视网评论员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