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北省中医医院心理科就诊,秦老师告诉医生,从小到大,每次受到挫折时他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汤慧明教授帮他找到了症结——不是春困,是他的内心在逃避现实,从而焦急,郁闷。
汤慧明解释,在春天里,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精神波动,因此精神疾病发病率有所增加。在生理方面,人体同样处于生发向上的状态,体内能量大量消耗,易引起春困。如果仅是对于季节变化敏感而出现的春困,可以通过食物补充能量,用呼吸新鲜空气和按摩穴位等方法醒脑提神。但是,因逃避而总想睡觉的人则需要从心理调节入手。
当人需要逃避一些事情时,潜意识中会自动做出反应,通过某种方式保护自己,如睡觉、生病等。从秦老师应对困难的习惯反应可看出,他启动了本能的防御机制——睡觉能避免考虑事情、不需听到别人的议论、唠叨,因此,睡觉成了他潜意识逃避现实身体的防御机制。
心理焦虑与困惑“穿上”春困外衣
在春天爱犯困本是自然现象,但是一些不善于调理自己情绪的人,又对自身期望很高,不能接受春天里疲倦的状态,于是产生自我挫败的观念,导致心理障碍。
情绪波动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勇于面对,并积极寻找方法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遇上情绪、心理问题,相应地在机体上表现出不适,他们往往找内科做检查,却查不出原因。汤慧明教授提醒,遇上失眠、健忘、心悸、胸闷、脖子酸、背酸、胃肠道不适、精力不好等问题,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应找神经科心理医生检查。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上周表示,神经内科抑郁焦虑高发,而患者接受诊断及治疗的比例非常低,这一高一低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1万名患者参与调查结果显示,神经内科74%门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焦虑症状。而这些患者中既往接受药物治疗的比例仅为15%左右。
识别中高考孩子的“困”
面临中考高的孩子,学习花的时间多,睡眠可能相对缺乏。但如果成天昏昏欲睡,就要考虑是否是因压力大引起的焦虑所致。
小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还有几个月就要中考,本来正是冲刺阶段,可他老打不起精神,整天想睡觉。焦急的小钟由此以为自己的脑子坏了,变得越来越悲观,赖在家里不上学。后来其家长把他带到心理专家那里,才发现孩子根本没什么生理疾病,而是对自己的期望太高,把正常的春困现象当成一件极为严重不可饶恕的事情,导致焦虑情绪的出现。
入春后,不少人感到焦躁、烦闷、浑身不舒服。晚上频频失眠,白天犯困,焦虑情绪严重,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有关调查显示,30%的人对天气变化较敏感,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疲倦、健忘、眼冒金星、情绪低落、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春困对高三、初三学生的影响似乎更大。3、4月不少学生都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竞争压力日渐加大,又逢春困,春季犯困本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但有的人过分强化“一年之际在于春”的目标要求,个人期望值过高无法接受自己倦懒情绪,导致自我挫败,容易产生疑病心理,进而导致悲观、自卑心态。
用积极自我暗示决战春困
汤慧明教授说,决战春困,首先要了解春困的实质、原因及普遍性,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改变对焦虑的认识。很多人认为,焦虑是没有好处的,一定要消灭焦虑才能正常发挥。其实不然,实验研究发现,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都不利于学习和工作,只有中等程度的焦虑能使自己处于最佳动机状态。所以,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不必过度担心。
利用正面的目标。不断地考虑,如何才能发挥出色,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平,这些就是正面目标了。不断去找办法,把心理能力集中在如何解决事情上,而不是担心某种结果。保持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多与人沟通,多交心理健康的朋友,多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只要懂得调节,适当宣泄,就能平稳度过心理倦怠的“春困期”。
多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学会用深呼吸放松自己。双肩自然下垂,慢慢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深深地吸气,吸气时腹部鼓起来,吸到足够多时,憋气2秒钟,再把吸进去的气缓缓地呼出,呼气时腹部凹进去。呼气的时候尽量告诉自己我现在很放松很舒服。重复做这样的呼吸20遍,每天两次。在睡前可以用这个方法达到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效果。在欢愉和谐的氛围中忘却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