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脑袋削尖了往里钻呢?有人一语道破,“都是来捞一个帽子,是冲着钱来的!当了主席或副主席,他的字就可以涨价”。此非虚言。据称,某地有人曾花巨款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的价格大贬。有的艺术品就直接按官职大小论价。如此“名利场”,还关艺术发展、文化创新什么事?
在书画艺术界,一般是“人以书贵”,但自古亦有“书以人贵”。也就是人显赫了,他的书画跟着值钱。不过这种追官逐星现象,却于今为盛,这就极不正常。乱象之背后,必有腐败。如果说,一些人花钱买奖项,还只是为了脸上贴金、抬高身价,那么一些官员往文化领域伸手,或把一些资质平平者捧成“大师”,或自己谋个文化艺术位分,事情就不仅仅是所谓“雅好”那么简单。
不能否认,也确有一些官员书画作品的艺术水准较高,能够得到方家和市场认可。但以三流水平甚至不入流的水准,获得一流的名分,表面上是附庸风雅,实质上则是变相腐败。有这一重身份掩盖,其书其画就可被“名正言顺”付以高酬。你为我以权谋私办事,我通过付你字画高酬的方式把赃款洗白。胡长清到处题字,心安理得地获取不菲“润笔”,如果他不为对方谋私,谁稀罕他那手字?他倒台后,当地即掀起了“铲字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权之不在,字有何价值?
然而,这等文化腐败不像其他领域腐败那样泾渭分明,难以被及时发觉,也难以被追究责任。因而,也便在事实上常常成为“腐败盲点”,明知其为腐败,却无从下手惩之。很多时候,不仅是对官员自己的“劳动所得”不好界定,就是他人对官员的“雅贿”也如泥鳅般难揪住。“雅贿”难揪难在鉴定,雅贿物品不适宜依据简单的市场规则予以确认,而且艺术品真伪难辨、价值难定,认定工作存在很大困难。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惩治文化腐败还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
前不久,一位文化部门领导同志说,“不能由权力的大小决定艺术、美术作品的高低优劣”。监管难、惩治难,盲点处的腐败必猖獗,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靠源头治理,切断伸向文化领域的权力之手。事实上,这种权力的过多干预,对艺术发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原因就在于“艺术水平的高低、审美价值的评判、作品的优劣不是行政权力能够评价的,要靠人民评判、专家评判,甚至有些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让文化的归文化,不许权力乱插手,不仅能消除腐败盲点,更能使文化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创新则是其内核,文化创新更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原动力。涵养我们的文化创新力,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这里的关键就是切实避免权力过多干预文化艺术,让文化艺术家们不仅能大胆地创新,更能享有“创新溢价”。如是,创新的源泉方能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