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贵
逄家沟子村是我市密州街道大王门社区的一个小山村,建市三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和社区两级党委的具体指导下,村级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村民经过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及群众生活都有了较大的改观。
逄家沟子村坐落在密州街道东南部凤凰山北麓,现有耕地1642亩,山场1730亩,全村248户,常住人口915人。诸城撤县建市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4千元,住房基本都是草坯房,个别收入较好的户在草坯房的基础上挂上红瓦,就算是“高档”住房了。乘着建市的东风,全市各行各业都在向着大“城市”的方向突飞猛进地发展,逄家沟子的广大群众也不甘落后,在村委会的引导下,千方百计地开拓致富渠道。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的搞养殖,养猪、养貂、养狐狸等,有的搞家庭手工小作坊,有的兼而劳作,还有的外出打工。村党支部对这些致富户都给予大力支持,要地批地要电就另铺线路。养殖户王某某申请了三亩地建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97年春貂场正式上马,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貂场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收入大大增加,自己也平地新盖起了进深为7米的九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这在村里很抢眼。在他的带动下该村规模大小不同的养殖户已发展到四十多户。许姓的养殖户,开始时只搞单一的养殖,后来觉着只搞养殖致富太慢,在此基础上又开辟了家庭手工小作坊,给高密一家皮鞋厂加工半成品皮鞋帮,将自家的堂屋作为小厂房,安装了六台制鞋缝纫机,并请了四名邻居家的妇女做帮工,每人每月收入可达1500元至2000元左右。姓马的一户小作坊给密州街道朱解金恒服装厂加工针织服装,聘用了六位帮工,她们在不耽误家务活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还能得到40元左右的收入。还有好多户给服装厂的成品服装剪线头。他们根据各自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项目,这些措施有力地解决了部分不能出远门务工的妇女的就业难题。该村规模不等的家庭小作坊也发展到接近四十户。
逄家沟子村另一致富门路就是外出打工的人员较多,每天进城打工或在街道企业当工人的约有150多人,他们的月收入大都在3000元左右,他们之所以能走出去打工,主要得益于小型家用农机具的普及和村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撑。1987年以前,像小型手扶拖拉机、小型农用拖拉机、小型喷灌机等一类的农机具全村找不出几件,真是凤毛麟角。撤县建市之后,村民致富门路广了,收入高了,都在向省力省时的农耕方向发展,小型农机具也成为普通农家的常备用具,三十年来该村的小型农机具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现在全村百分之九十的户都购置小型农机具。大型的农耕机械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就由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根据各户农作物成熟的早晚排号使用,而且收费较低,每亩地只收50元的油费。
该村村民的收入,从撤县建市开始逐渐提高。1987年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三十年来,每年以8-10%的速率递增,到现在已达一万四千多元。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住房条件和代步工具也进入了家庭议事日程,并且正在逐步向高端迈进。1987年以前,村民的住房基本都是草坯房。1990年开始,有的户就开始建瓦房,不过那时新建的瓦房还是用木制梁檩,屋的进深也只有5米左右,从1997年开始,新建瓦房的进深逐渐增加到7米,有的竟达到8米,而且还由原来的木制梁檩改成了水泥浇筑,冬暖夏凉,也不怕漏雨。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代步工具也就顺理成章地提高了要求。1987年前,村民家的自行车屈指可数。1990年开始村里就出现了燃油摩托车。1997年开始电动车就成了村民代步工具的新宠,现在该村百分之百的户都有电动车,有的户连二轮加三轮电动车竟达到3至4辆。从2005年开始有的户就买上了汽车,到现在为止,该村拥有大小汽车70多部,其中10%是面包车,约有20%左右是农用运输车,其余的都是小轿车,有的还比较高档,有奥迪还有别克。
该村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所以村领导班子于2008年积极筹集资金,在大王门社区的八个自然村中率先进行了村道路的硬化,将大学城路(又叫凤凰路)的逄家沟子村北路口13路公交车站牌到村里的4华里土路硬化成能通过对开汽车的水泥路,连村内纵横棋盘街的几条街巷也同时进行了硬化。村民走了几十辈子(该村已设村四百多年)的泥泞路已成为历史。可喜的是2017年春天,在市妇幼保健院的支持下,投资130多万元,在原来硬化的道路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宽,铺成了标准的柏油路。之后,市妇保院又追加投资20万元,将顺接密州街道中心小学的一公里沙石土路也铺成柏油马路。
现在逄家沟子村容村貌的变化今非昔比,道路整洁,住房排列整齐,街道绿树成阴,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先进村。
上图为逄家沟子村现貌。
(作者系繁华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