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云,“不废江河万古流”,说的是人有生命终结时,江河却能与天地同在、万古长流。但现在看来,杜甫明显缺乏“战略眼光”,因为太多流淌了千万年的河流突然“短命”,不能万古长流了。
水利部昨天公布的首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显示,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河流约2.3万条,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2.7万多条。
无独有偶。在上月中旬西部网发起的“随手拍家乡河流”活动中,曝光河流消失者不计其数,有人甚至作诗抒发痛惜、悲愤之情:“西部网问家乡河,幽幽悲情心底间。老家原有河多条,突然消失沙茫茫。”
短短20年间,中国河流消失一半多,每天近4条河流消失、总数达2.7万条(若算上更小流域的河流,数量更巨),尽管河流“短命”并非新闻,但“短命”数量如此庞大、形势如此严峻,还是让人防不胜防,震惊不已。
而将眼光稍微放远会发现,河流大规模“短命”并非始自上世纪90年代,最早至少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说,最近三四十年消失的河流,恐比2.7万要多得多。
因为发展需要,因为造城扩城冲动,不论千年水网成都平原,还是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各地成千上万河流被房屋、道路、工厂“活埋”,河流以集体退场的方式“慷概”地为人类活动让步,人类的肆无忌惮让人汗颜。而人类也将为自己的粗放、无知埋单:
消失的小流域,就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支撑着主动脉的活力,倘若毛细血管悉数堵塞或被人为消失,那么城市将成“死城”、大地将变“死地”——多地小河小溪被“活埋”后致下游干流缺水干涸,就是明证。
而且,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在慷慨赐予人类生存必需的淡水、孕育鱼虾等动植物生命、润泽山川树木的同时,还滋养了诗歌、散文、绘画、音乐……河流既是巨大的生物基因库、完整的生态系统,还是庞大的气候调节器、实用的污染解毒器……毫不夸张地说,河流离了人类照样奔腾,人类离了河流,将缺乏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之基,断了薪火相传的文化之源,无路可行。
当然,消失的不只河流,还有“城市之肾”湖泊、“地球之肾”湿地。资料显示,过去五六十年,中国天然内陆湖泊已从近3000个减到1000个左右;海岸湿地消失51%,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泽失去近八成。
即便不被“活埋”,那些幸存的河流、湖泊、湿地,境况也不容乐观:要么被污染,让很多环保局长都不敢下河游泳;要么被过度开发,一江清水面临断流等风险。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但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交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无不是以牺牲河流、牺牲水为代价的。如今,中国水危机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保卫河流、保卫水资源,刻不容缓。
从“建设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再到“美丽中国”,中国一再传达出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如今,中国还应在自上而下打河流保卫战方面拿出诚意和行动。
或者,国外一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一些已完成粗放式发展的国家,近年开始拯救曾被“活埋”的河流,“为河流让出空间”。
尽管,仍处于发展期的中国要完全做到发展为河流让路,还比较难,但也需要迈出第一步。
(文/刘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