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期间,陪伴孩子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其中,“放下手机,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更是击中了许多家长“不作为”的软肋,家长放下手机成为孩子们今年六一的福音。但是,总会有父母在六一节陪伴“失约”,节后孩子们对此埋怨的声音,往往又会有很高的分贝。
曾看到一位单身母亲参加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挑战成功后,接受采访的母亲说,最惭愧自己没有经常陪伴孩子。说到动情处,在场下的孩子委屈地哭着上台直嚷嚷,“我要妈妈陪我”。场面虽然感动,但单纯的孩子真以为妈妈欠自己很多,却不知道妈妈在外打拼是为他超常地付出。
虽然付出并不意味着陪伴,但处在社会转型期,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或事业,不得不背井离乡,或者长期顾不到孩子。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论社会还是家庭,特别是父母都要重视对成长中孩子的陪伴。但只要不是“玩手机族”,不是有意逃避教养责任,我们大可不必向尚不懂事的孩子“写下感情欠条”。
当没有条件和孩子在一起时,有责任心的父母不会与孩子隔着千山万水。古代诸葛亮和曾国藩的教子家书不啻为一种经典陪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分别更不能阻止父母履职。笔者的孩子十二岁离家住读,十五岁去海外读书,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一种声音是不该这么狠心地过早放手,另一种更强的声音是,男孩应该四海为家,从小自立成长。在那只有电话的年代,一家三口各捧着一个话机,每周开一次“两方三国”会。孩子每年回国休假,家长都是备有提纲地进行亲子交流。长大后的孩子从未抱怨少了陪伴,却从心里感恩当年的放飞。
孩子要陪伴就是需要爱,但在“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家庭里,有的孩子对爱已经过载,需要大人有所节制。好的陪伴不是朝朝暮暮“在身边待着”,对于那些无法陪伴的孩子,聪明的父母予以精神陪伴和心灵支持,打开他们通向外界的窗口,孩子照样可以健康成长。 文/易国祥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