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兰华
“要想富,农机来引路;要小康,农机开进家。”这是诸城撤县建市30年来在四乡八疃农村居民中盛传着的农机致富经。农民购买农机由撤县建市初期的手扶、小四轮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开始起步,逐渐发展到现如今的大马力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大型联合收获机。农业生产中的耕耙、播种、灌溉、收脱、运输等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引擎。
诸城撤县建市的强劲春风,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198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元,比1985年增长了27.4%。随着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逐年提升,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变繁重手工劳作方式的梦想成为现实。1989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市农机部门首次在桃林、郝戈庄等山区乡镇巡回举办手扶拖拉机现场演示推广会。自古只知道用牛拉犁耕田的农民,被一台台小巧灵活、能耕田、能耙地、能灌溉、能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吸引住了,世世代代生息在闭塞大山里的农民顿时开了眼界。郝戈庄镇桥上村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农民率先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胜过老黄牛及它的多用途,很快在农民中传开。两年的时间,全村400余户,购买手扶拖拉机的比例达到了80%。一台台小“铁牛”耕耘在连绵起伏的田野上,驱驰在山村的田间小巷中,小“铁牛”成为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20年的时间,全市农民共购买手扶拖拉机1.3万台。
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020元,比1986年增长88.9%。伴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小四轮拖拉机是地处平原农村居民争相购买的热点。到2007年,诸城市农民共购买小四轮拖拉机1.2万台。手扶、小四轮拖拉机已替代了昔日的耕牛、地排车、马车。撤县建市30年来,小型农机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30多亿元,有40余万农民靠购买小型农机迈上了全面小康幸福路。
进入新的世纪,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扩大到奶牛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各项政府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种粮的信心更足、热情更高,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比1986年增长了5.6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由过去的“温饱生存型”迈进了“享受发展型”。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农用三、四轮运输车以价格廉、速度快、缴费低、载货方便,赢得了农村居民的青睐。农忙驾车运输肥料、作物秸秆、粮食等;农闲驾车赶集贩运货物;农用三、四轮运输车已构成新世纪农村居民享受幸福生活的主要交通载体。
如今的麦收时节,已不见昔日农民弯腰挥镰割麦的场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大型联合收获机,唱着“轰鸣的欢歌”推平了片片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农民日日盼、年年想的“不见镰刀银光闪,但闻机器轰鸣声”的美好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小麦收割脱粒实现了机械化。
回想起1987年前的麦收时节,人们不会忘记全家男女老少头顶烈日、脸滴汗水、弯腰挥镰割小麦辛苦劳作的场景。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民渴望摆脱繁重的麦收劳作。撤县建市初期,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开始购买小型割晒机,农民虽然不用弯腰挥镰割麦子了,但还需在麦田里弯腰捆麦,在场院里脱粒,繁重的麦收依然像一条条绳索捆绑着农民。1989年麦收时节,吕标镇邱家七吉村在省农机局的推荐下,率先购买了潍坊市首台佳木斯产的大型联合收获机,吸引了省内众多的农机部门、政府领导带队前来参观取经。
2000年,国家出台了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扶持政策,更加激发了农村居民购置大型农机的积极性,大型联合收获机成为新世纪农民发家致富的又一重要工具。由起初的村集体购买,发展到联户集资购买,到后来的个人投资购买。2000年麦收时节,昌城镇新河崖村程永军购买了一台福田“谷神”大型联合收获机,参加省农机局组织的跨区作业,每年获纯收入4.5万元。
30年来,全市农民共购买大型联合收获机超过两千台。那种“手持牛鞭耕农田、收获庄稼靠刀镰、打场搬运靠牛套、运到市场走半天”的传统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历史。
撤县建市30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变化史,见证了撤县建市取得的一个个丰硕果实给诸城农村、农业、居民带来的翻天覆地大变化。农机化已成为全市农村居民发家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发动机”。
(作者单位:市城调队)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