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贷款难、农户贷款难,可谓中国金融体系的两大顽疾。这两大顽疾的病因颇为相似,都是成本高、风险大的业务。
小微贷款方面,银行最近几年掀起了一股小微贷款热潮,贷款难已有所缓解。截至2012年末,小微贷款余额达11.58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28.6%。
但在农贷领域,风险大、成本高的难题尤甚,其解决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在天津蓟县,哈尔滨银行的实践,让这一问题的解决初露曙光。风控上,哈尔滨银行提出“水面论”,做农户的永久银行,一劳永逸解决风险;成本上,通过农户评级模式,批量开发农户,做大规模,进而降低单户成本。
“水面论”
在哈尔滨银行监事会主席张滨看来,农贷业务就像水和面的关系,农户是水,银行贷款是面。一旦水面融合,很难再加以分离。只有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合作下去,共同分享,才能实现共赢。
“农贷业务不同于城市贷款,更多体现时间的随机性,农民贷款固定每年一次,还旧借新。这种情况下,当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之日起,就应‘白头到老终身制’。”张滨称,如想中途退出,已借款农户会因下一个经营期无款可贷而不愿意归还现有贷款。
因此,银行只能与农户“联姻”,做贷款的终身服务,经营好已进入的市场,扶持每一个客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般客户到优质客户,由农贷到个贷,由个贷到公司贷款,形成一个个良性循环周期,帮客户做大做强后,贷款才有可能退出。
基于这一判断,哈尔滨银行提出“做永久客户、办终身银行”,这一定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同时,还解决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在具体的风控技术上,则引入了“农户联保”、“农村信息员”等制度。
事实上,银行担心农户贷款风险,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缺乏抵押物。由于最值钱的资产——土地不能用于抵押,申请贷款时,鲜有农民能达到银行贷款门槛。
“在技术层面,农户贷款已有成熟的风控模式。”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包括农行、邮储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在内,推广农贷业务时,大都采用了“农户联保”、农村信息员等制度。
这些风控的创新,归结起来为一点,即绕开抵押物限制,直接发放信用贷款。从实际情况看,效果也较为理想。
降成本
“农户的户均贷款规模都不大,小到几千元,多的也就十几万元。”哈尔滨银行天津分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于洋表示,农户户均贷款规模小,但贷款的户数规模十分庞大。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银行是规模经济,规模上去了,成本才能降下来。要把规模做上去,就要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以天津蓟县为例,截至2011年底,全县户籍人口达到84.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22万人,非农业人口15.05万人。农业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有贷款需求。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力成本昂贵,哈尔滨银行蓟县支行一线的农贷员不超过20人。
哈尔滨银行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农户评级制度,批量化开发农贷。
“我们对行政村、农户都会有一个信用评级。”哈尔滨银行蓟县支行副行长冯宝静介绍称,例如农户评级,会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及家庭经济状况等,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并将农户信用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
据了解,C级意味着审慎进入,D级别是禁止进入。若农户被评定为D级,就表示禁止进入;若一个村被评定为D级,这个村所有农户亦均属于禁止进入。这种事先的信用评级,极大提高了农贷员的效率,减少无用功,使批量开发成为可能。
平均来看,蓟县支行仅一个农贷员负责的农贷客户就超过300个。截至2012年底,哈尔滨银行在蓟县累计为农户发放涉农贷款5.6亿元,贷款不良率为零,逾期率在0.03%以下,业务范围涉及400多个行政村、7700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