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比鞋子”的攀比风气,学校肯定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不管。防止的做法虽说很多,可是学校却“要求学生不得穿进口鞋”,无论是一种倡议,还是严令禁止,这个套路实在太老,难怪被人简单地贴上了“禁鞋令”的标签。
学校可以对强加于己的所谓“禁鞋令”标签喊冤——本来弘扬勤俭节约美德是学校的出发点,想当然地认为此举会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学校觉得冤,感觉是自己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的目的,受到了外界的误解,只能说明学校“反省”得还不够!
如今不是总在讲,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问题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变迁,学生已经从一个相对比较单纯的教育客体,慢慢地成为教学教育活动中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些观念也不再是靠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学生、家长跟学校一起互动寻求共识,共同制定具体的行动措施,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中逐步进行行为养成和观念获得。
比如,为了防止学生攀比鞋子,学校假如能试着把学生穿鞋子攀比的现象,公布到家长微信群去,先讨论起来,同时在学生的班会上,也让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接下来综合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选取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意见交集,学校防止学生攀比的教育,收效或许会事半功倍,还不会因此而背上“禁鞋令”的锅。
其实,学校教育转换一下套路,不是用各种手段去糊弄学生和家长,也不再是把对学生的各项禁止做得非常生硬,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脱节,而是期待学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能够不断与时俱进,使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角色、功能都能有所体现。
“唯有套路得人心”,学校教育采取更多一点的新套路,学生在学校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套路中,自然会一步一步走好自己的路。 文/寇军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