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黑店”的影响,雅芳(中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多元化也对雅芳专卖店的市场构成了冲击,“杂货店、超市、商场都能见到雅芳的产品,最离谱的还是药店里也有卖雅芳的。”这一状况让成都的刘先生很无奈,“进入药店虽然风险大,但有很多好处。最大好处就是顾客购买时可以刷医保卡。”在这样的便利下,药店里的雅芳产品甚至可以按原价销售,即使打折后价格也比一般店铺高。
不过刘先生承认,这样的“多元化”销售一般只出现在二线城市或者城乡结合部,在大城市中很少见。
直销向左 店铺向右?
除了“黑店”的挤压,日益庞大的雅芳直销员队伍,也让雅芳的专卖店店主们感觉如坐针毡。
2005年4月8日,雅芳成为惟一一家直销试点的企业,但这一殊荣随即引发了部分雅芳专卖店店主要求退货的风波。齐聚雅芳(中国)总部的店主们担心雅芳转向直销会影响到其经营。虽然雅芳很快平息了这一事件,但店主们当初的担心正在成为事实,专卖店与直销员之间的市场矛盾越来越突出。
理论上讲,直销员与专卖店之间应该是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直销员的业绩与店铺挂钩,店铺招募的直销员越多,其收益越大。然而,店主们反馈的情况却与理论有着较大的出入,其现状是:专卖店缺乏招募直销员的动力、产品市场价位混乱、直销员“阵亡”率居高不下、直销员与专卖店矛盾日益尖锐。
响应公司号召的刘先生也曾招募过直销员,“最多时,我招募的直销员有300多人。”不过刘先生很快发现,情况并不像公司所描绘的那样美好,直销员的增加反而令专卖店的利润不升反降。
“直销员很难带动店铺的业绩,大多数直销员都不赚钱。”刘先生解释道:“直销员在专卖店拿货,都要求享受高折扣,因为他们也需要赚差价,所以给直销员的出货利润要远远低于顾客。如果出货量大,这也能接受,但问题在于直销员多为消费型(不少专卖店招募的直销员本身就是顾客),他们的销售量非常有限,很难赚到钱,对店铺营业额的提升贡献很小。”作为直销员的招募方,专卖店收益提高不大的同时却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招募直销员后,专卖店要为他们提供订货、退换货、培训等一系列指导工作。招募本身就很费心,还有一大堆繁琐的事,完全费力不讨好。”
这些因素导致专卖店对直销员的招募丧失积极性,从而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其第一个效应便是直销员的高“阵亡”率。“店铺对直销员兴趣下降后,对直销员的服务肯定会打折扣。直销员本身赚钱不多又加上店铺支持力度不够,很快便会转化为顾客,而此前合作的不愉快会让他们被其他品牌拉拢,导致不仅失去直销员,还失去顾客。”刘先生还向记者分析了另一个原因,即雅芳直销员多为兼职,全职类型很少,这使得直销员对雅芳忠诚度不高,一旦发现不赚钱很快便会离去。“就我和其他店主交流的信息来看,直销员的存活率不到20%。”
虽然“阵亡”率高,但仍然有一些直销员获得了成功,“真正做得好的直销员大多不是年轻人,年轻人的阅历少、圈子小。”刘先生招募的直销员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大多是35岁以上的女性。但直销员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店铺能跟着沾光,“我培养了许多有实力的直销员,但大多留不住。”在刘先生看来,留不住人的关键在于利润的分配,“直销员做大后,为了得到更大的利润,就会要求店铺返点,而且胃口会越来越大,直至店铺利润返光。如果不妥协,那么直销员就会加盟其他的店铺,很现实。”
另一个让店主对直销员排斥的原因在于直销模式本身。雅芳恢复直销之前,店主们多以传统方式经营,对公司的转型并不支持,“内心比较排斥,觉得直销不大光彩。”刘先生如是说。
更让店主担忧的是,店铺在未来可能沦为雅芳直销员的服务网点,“这样只会让我们收益下降,同时工作量加大。”但雅芳公司对于直销有自己的看法,公司表示,“在当前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下,我们对部分经销商的担忧深表理解。但我们相信直销因其灵活独特创业模式,在目前低迷的经济环境下,无疑比其他行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公司与店主在经营模式上存在着巨大分歧,这一对立往往不会出现在公司与店铺间,而是表现在作为直销代言人的直销员与店铺之间。
鉴于这些因素,店主与直销员大多互不信任,而爆发在两者之间的价格战,让本已紧张的关系更加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