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近日,记者来到了天津市大港实验中学听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课前同学们正在翻阅《论语旁通》、《老子他说》,随着上课铃响起,语文老师陈俊梅开始了她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陈俊梅伸出手掌,请同学们起立,并微微踮脚,用脚掌支撑身体。这时每个同学都可以站得很稳,然后她又请同学们逐渐尽力踮脚以求达到最高高度,这时大家虽然是一下子比刚才增高了很多,但却都开始摇晃起来,站立不稳。之后, 陈老师便开始了当天的“语文课中课”——经典国学熏陶课。
陈俊梅讲解的是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而课前的这个阐释文章首句“企者不立”的小实验一下子在把同学们带入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来。随后她用同样联系实际的方法讲解了“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仅短短10分钟时间,同学们就明白了一个人如果常常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没有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是多么的不明智且惹旁人生厌的道理。
其实,这样每天用语文课课前5—15分钟传授经典国学知识的做法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了大港实验中学课堂中必须的“规定动作”。“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学生精心、专心与定力,这是经典国学的文化魅力。每天都让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浸泡习便能让孩子们得正知、正见,开启上善的心智。日积月累,学生便有了文化底蕴、内涵。”校长宋玉林说。
在以分数为王的教育时代,特别需要一种不同的声音:要去树人,要让人能动起来。“树人”不是“塑人”,一字之差却反应教育的不同境界。前者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志在立成长之基;后者静,经营学生的当下,往往只能求一时之利。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两者都能收获硕果,甚至在时间维度,后者要比前者结出的果实,更快、更多、更大,但从整体、长远来看,前者则更持久,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