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泽青
“走了很多路,初心未敢或望,又是个这样的午后,我回来了……”这是2008年8月3日,我写在博客上的一段话,这天是我到潍坊日报社诸城分社报到的日子,我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用“回来了”这个词,但毋庸质疑的是,从那一刻起,以梦为马、执笔为戈的日子正式开始了。
2013年4月28日,我站在贾悦镇一望无际的烟田边,享受着泥土气息带来的愉悦。这一年,诸城首次用“家庭农场”的概念,改变着庄户人传统的作业思维。在农场主王汝礼的百亩农场里,他给我们数算着一笔规模种植给自己带来的增收账。黝黑的脸堂,笑出来的皱纹,让这名农村汉子显得朴实可爱。作为一名采访记者,我仔细记着,生怕漏掉他嘴里蹦出的每一个与“新概念”有关的数据和词藻,因为我知道,这篇我市史无前例的报道,终有一天,会成为人们理清某条脉络的起点,而这次采访也会成为我在探寻无数未知领域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2014年春节前两天,大街小巷里已经开始洋溢新年的气息。黄昏时分,在寒风刺骨的常山山坳里,我采访到了在这里守山二十多年的常山护林员——司艳荣。节日期间莫名的焦躁,对山风肆虐的抱怨,在我看到司艳荣住所的一瞬间消失殆尽。那是怎样的一处院落——低矮的山墙,透过山墙就能看到狭窄局促的小院,院里放了几口水缸和一些巡山用的器具,再北面是几间同样低矮黑暗的小砖房……与新年的喜庆相较,这里的冷清直抵心髓。然而瘦小的司艳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守山,一守就是二十年。那次采访很成功,回城时已是灯火阑珊,路边偶有顽皮的孩童点燃爆竹取乐,我知道,我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在深山里过年的老人,也有责任让人们向这位老人诚挚地说一声——“过年好!”
2015年初夏,我跟随格林达尔公益组织参加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公益书屋的启动仪式。记得在康复中心教室的墙上,有一棵孩子们用生活垃圾粘成的大大的心愿树——那是一群失聪的孩子。那一天,我深切感受到,原来有些心愿可以远到孩子们无法企及,而有些善举可以小到我们信手捻来。那天,有名失聪的孩子用含混不清的语言为妈妈背诵了一首《悯农》,孩子是笑着背诵的,而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采访后,我写了篇文章,取名叫《听,花开的声音》,我希望这群失聪的孩子能从书里感受到生命曾亏欠他们的声音,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这些残疾孩子,为他们的成长遮风挡雨。
今年春天,我和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一起对我市扶贫工作成效进行了一次集中采访,其中就有我的故乡桃林镇。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桃林人,我深知那里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懂得“贫穷”于那里的人们来说是何等无奈。然而这次的采访,感觉却像踩着琴键跳舞一样,越采越兴奋,越采越明朗——宽阔的乡村道路,繁忙的产业园区,如织的旅游人群,还有穿梭的老乡们脸上流露出的幸福表情……我知道,“贫穷”一词已经离这里越来越远了。于我而言,也再一次感受到,一线采访带给我的激情和充实,回城的路上我心急如焚,我急于把自己看到的告诉所有人,让“富强桃林”的画面在更多人的脑海中蔓延开来。
八年时间,几乎走遍了诸城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采访对象从市领导到普通百姓,从企业家到小商小贩,从救人英雄到无助病人……有人说,每次采访都像靠近一座山。而我,享受每一次征服山顶的感觉。相信我,下次见我时,我一定是在通往下一座高山的路上风雨兼程、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