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平
十年树木。创刊十年的《潍坊日报·今日诸城》,如阳光下春天里的翩翩少年,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步履矫健,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
这张报纸的面世之路蜿蜒而曲折。对她的成长,我一直投以关注的目光,有一种欣喜,有一份牵挂,更多的是希望。
我是她的读者加作者,先后发表了一些文章,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回忆过往的文字,都想为她的灶里添一把柴火。
有时,为了她,读者的热心肠,也会焐暖我这个作者。2013年4月16日,我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小说三题》。过后,也没有太在意。不料,好像是五一前后的一天,我在农业银行西的东关大街上,迎面碰见市中医院已退休的程洪庆大夫,他背一套摄影行头,准备参加市摄影协会的活动。他摇着我的手,第一句话便是“你的小说我看了,挺好,挺好。”我知道,他指的是那几个小说,心里高兴,嘴上却一个劲儿地谦虚。从前,我很少得到人家的当面夸奖,有些摸不着北了,就想起他身上的种种优点。又过了几天,我才渐悟到,他只是众多读者中的一位,因为关心报纸,才会读我的东西,爱屋及乌而已。但他对作者的褒扬,还是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力量。当然,像他这样的读者,虽然默默无闻,但肯定还有很多。
2014年6月20日、6月27日、7月4日,我在《诸城生活》原创版上,分三次发表了《“混子”浑语》的署名文章。由于有上一次的经历,就奢望听到一些赞扬的话。不过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在报社工作过的崔金河,脸上带着善意的笑,调侃了我一通,说写了些流水账,像份总结。你看某某某,人家打乱时空界限,经过剪辑提炼,艺术化了的东西,很吸引人。你的呢?一时弄得我有些尴尬,下不来台,无力地解释了几句。事后,我在内心里找了无数条理由,不服气地辩白崔金河。终于等到了一次机会,我借机解释不是名人,不想弄得花里胡哨。我的话,难以自圆其说,崔金河听了大度地笑了。那时我忽然明白,他对我提出的苛求与标准,缘于对报纸深切的爱。
没想到,我的这篇稿子,竟也有些小反响。发表不久,就意外地接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中波的电话。他的角度和落脚点,不是着眼于形式和表现手法,而是放在内容上。我的稿件里面,曾有对诸城文学乃至诸城文化软件建设方面的忧虑和建议,他极为赞赏,并鼓励我继续为之鼓与呼。我很感动,这是读者对作者和报纸不算太高的要求,表现出一个普通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报纸作为媒介,架起了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我知道,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作者单位:诸城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