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
从区域差距看未来潜力
山东区域经济,一直存在东中西差距问题。“十三五”要协调发展,区域协调是重中之重。
纵向看,“平稳增长”是17市报告对过去五年的基本定调,这也使得山东全省GDP迈过6万亿元大关,实现年均9.4%的增长。横向看,17市的经济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比较17市各项指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GDP已由2010年的10.4倍,扩大到2015年的1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76倍扩大到1.98倍;可喜的是,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82倍缩小到1.71倍;固定资产投入之比,从9.4倍扩大10.6倍。
“两区一圈一带”四大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山东全省,成为提振全省经济的重要引擎。本报记者梳理发现,“蓝区”经济总量最大,超过2.9万亿元,各市在高水平上差异发展;“一圈”经济总量次之,约2.2万亿元,各市内部差异最大;“一带”经济总量最小,仅有1.76万亿元,各市呈现“低水平均衡发展”。
“蓝区”的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平均GDP高达4840万亿元,内部差距较大,青岛9300亿元GDP是日照1670亿元的5.57倍;“一圈”的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滨州、聊城7市,经济总量2.2万亿元,平均GDP约为3118亿元,内部差异较大,济南6100亿元是莱芜665.83亿元的9倍多;“一带”的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平均GDP仅为2937亿元,各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低,济宁4013亿元约为枣庄2031亿元的2倍,发展相对均衡。“黄三角”则需要在县域层面上展开比较。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元认为,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青岛、济南等城市辐射空间大,发展腹地多,龙头作用还有发挥的余地。有差距就有潜力,有潜力就有增长空间。其他城市,需要积极对接龙头,深挖区域战略红利,尽快填上区域发展的鸿沟。
绿色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转调升级
“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
以前说起济宁、枣庄、东营、淄博的经济支柱,首先就会想到煤炭、油田、化工;现在再看,不能不提济宁的信息产业、枣庄的台儿庄旅游、东营的大飞机基地和淄博的工业技改。
济宁因煤而兴,却也因煤而痛,采煤塌陷地以每年4万亩的速度递增,已有塌陷面积63万亩,占全国的22.8%。时任代市长傅明先在报告中明确表示,济宁以信息产业为龙头推动经济转调升级,惠普、中兴、甲骨文等知名企业已集群式落户,今后将集中扶持100家重点信息产业企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枣庄市市长李峰表示,枣庄顺利通过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期评估,累计获得扶持资金64亿元。东营市市长赵豪志表示,“十三五”是东营资源城市转型攻坚期,要加快国产大飞机试飞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航空产业,尽快形成新的发展支撑。
春节刚过,淄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奖惩兑现大会,全市770家企业1594个项目,获得“工业强市30条”奖励扶持资金13.99亿元,重点用于龙头企业培育、骨干企业实施并购重组项目等。市长周连华表示,要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加快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等五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实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青岛的“蓝色硅谷”已见成效,财富管理初具规模;烟台、威海在中韩自贸区建设上先行先试;潍坊的滨海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日照则把旅游业提升到与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菏泽发展农村电商,在全省率先实现购销顺差……
省科学院研究员周勇表示,“山东产业结构偏重,17市转调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将奠定全省经济持续向好、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开放发展——
从国家战略看地方机遇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也是地方经济谋求“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
青岛拥有6个国家级经济园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在全国、全省开放大局中拥有重要地位。去年,青岛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同时以青岛为龙头,实施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通关改革。市长张新起表示,青岛要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支点功能、东北亚航运枢纽功能,“十三五”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德州是山东“北大门”。市长陈飞表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德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德州抓住机遇,已与京津两市7个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先后在北京举办两次投资推介会,签订产业项目协议172个,总投资851.6亿元,北汽40万辆、奇瑞10万辆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项目顺利签约。
中韩自贸区建设为“一带一路”双边合作提供了样板,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是开放理念下“对内开放”的示范。由此出发,再来审视烟台、威海在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无疑将会大大提升。
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顾春太认为,京津冀一体发展,东北三省向渤海湾、黄海发展,中韩经贸联系增长,推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经济圈:环渤海—北黄海经济圈,而烟台、威海两市在这个经济圈中处于地理中心位置。两市应当高点定位,在大经济圈中谋划自身发展,做好大经济圈的桥梁、连接点和“服务区”,进而塑造两市在全省开放格局中的特殊性。
外贸是开放发展的传统领域。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教授刘文研究发现,从外贸竞争力看,青岛、烟台、威海、济南属于第一梯队;潍坊、日照、东营、临沂、滨州、淄博属于第二梯队。青岛、烟台、威海在外贸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境外投资方面均处于龙头位置。威海以开放优势为特色,去年被确定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区,今年又在17市中唯一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处于第三梯队,可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从而分享开放发展的战略红利。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