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花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很多人对健康的真正意义还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这几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提出的定义是:健康(Health)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1、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2、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3、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4、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5、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6、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7、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
当怀疑或确诊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时,该怎么办?
1、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2、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治疗。3、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方法。4、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5、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
为了健康的未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97%至19.57%,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如果再加上28岁或35岁以下青年人的情况,这个数字将更加触目惊心。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为5.07%±1.70%。这部分人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
我们应该做的:1.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要教育他们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3.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4.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5.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