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炳祥
记者 张泽青
作为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王炳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自己的理解:关爱残疾儿童人人有责,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付出比普教教师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才能让这些孩子早日寻到光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30年,王炳祥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发自内心。
1986年,王炳祥被分配到特殊教育学校任职。刚到学校那会儿,最大的困难就是和孩子们的交流沟通。“这些特殊的孩子内心敏感,不愿与人沟通,加上我刚开始手语不熟练,为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上课的时候,我就用简单的手语和肢体语言鼓励他们,下课了就和他们一起做操玩耍,渐渐地就和孩子们成为了朋友。现在,他们会和我开玩笑,还会聊一些心里话。”王炳祥说。
为加快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王炳祥和学生吃住在一起,白天指导学生学习,晚上照顾学生生活。“他简直就是和学生泡在了一起,就像是那些聋哑学生的大哥哥。”谈及这些,和他以前共事的老同事这样评价说。“跟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每当学生放假回家,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王炳祥说。课堂教学中,王炳祥注重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在鼓励中获取学习的动力。他教的聋哑学生全都融入了社会,建立了家庭,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做着贡献。
近些年来,学校里的学习障碍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有所增多,王炳祥又和这些孩子打起了交道。小明(化名)是王炳祥所教班级的一名自闭症儿童,到校后,小明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从不跟班中的小伙伴交流。看到同学不顺眼,他就用头撞同学,用手指掐,表现出特别烦躁、恼怒的样子。老师和他交流,他也从不理睬。为让这个孩子早日融入到班级的大家庭,王炳祥逐步接近他,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逐步引导小明去做,去说。通过两年多不厌其烦的努力,小明的心扉渐渐打开了,逐渐融入班集体,有些话可以跟老师和同学交流了,有些简单的事情也能自己做了。
在特校培智班,像小明这样的孩子还很多。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训练。碰上这样的孩子,王炳祥总是亲力亲为——喂孩子吃饭,帮他们穿衣服,剪手指甲、脚趾甲,搀扶上厕所,换裤子等等。碰上患有癫痫病或精神狂躁症的学生病情发作时,他还要忍受学生的“虐待”,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
“起始于辛劳,收获于平淡”。特教事业不可能桃李满天下,选择了特教就选择了平淡无奇。正是这份平淡而不平庸,让王炳祥多了一分坦然少了一分彷徨;多了一分奉献少了一分抱怨;多了一分幸福少了一分虚荣。“他们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小天使,让这些儿童将来能生活自理,融入社会,这是我最大的责任。”王炳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