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系列评论
——三谈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
本报评论员
围绕创新做文章,是我市经济应对下行压力的一个突出特点。一路走来,无论是企业、镇街(园区)还是经济主管部门,如何创新发展思路才能跟上形势变化,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要素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效应,一直是最热的话题之一。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必须让各类创新要素汇集积聚,有机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已经成为共识。
步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内涵和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创新发展的理念层面来说,以往很多根深蒂固的发展思路,多年来形成的固定做法,在新常态下已经不再适用,必须更新换代。比如,新常态下很大一部分发展增量不再依靠高投入,而是要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从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中来。很多同志谈到,这种基层的理念创新,是工作指导上的根本性转变,是打赢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的决定性变量,是最为根本的发展创新。从创新驱动的操作层面来讲,随着产业分化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抓创新涉及面越来越广、专业性越来越强、各行业、各要素的融合与交叉越来越多。“筛选项目时如何精准预判产业未来与技术变革方向”“什么样的产业发展环境才能招来高端人才”等问题,需要发展创新一线的同志不断思考回答。
在这样一种发展形势下,创新已经不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领域的单项活动,而是变成了融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工作方法以及资金、人才、政策等多种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卡壳、掉了链子,都会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各地创新实力的比拼,最终看的是这一系统各要素之间运转契合不契合,通畅不通畅,看各构成部分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反应速率是快还是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立一套适应新常态下持续创新、实现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将支持创新的人、财、物融为一体,使之顺畅地发生“化学反应”,是我们顺利实现增长动力切换,引领发展新常态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战略性新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一家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往往需要经年累月付出艰辛努力,没有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很难有所成就。放眼全市,凡是经济下行应对得当,发展活力充沛的镇街(园区)和部门单位,凡是市场竞争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创新上下了大功夫,无一不是多年如一日地把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可以说,这种不计较短期得失,坚持不懈抓创新的战略定力,是“化学反应”顺利发生的第一要素,是我们应对经济下行最为有力的杀手锏。
“化学反应”的顺畅,还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好的“反应平台”。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往往是决定一地创新活力的关键变量。以前常说一句话,叫“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个创新的“台”该怎么搭,里面大有学问。从当地的产业与资源特点出发,不照抄本本,不照搬别人的模式,集中各种资源要素搭建好各类平台,让一切有利创新的要素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人才的才能充分施展,就一定能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为打赢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