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卫生日活动
10月10日是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届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与去年一致。这更加强调了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矛盾的增多,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各类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达到17.5%,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总人口数的1%。截至目前,我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235人。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仍嫌不足,大部分人不清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很多病人到综合医院诊治无效,病情加重后才到专科医院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心病”易得,可防可治不可怕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的定义和内容大致分为两种。狭义的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广义的精神卫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涉及生理、心理、医药、社交等诸多领域。
心理疾病的发展有一定趋势——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直至精神病,严重程度依次增加。也就是说,有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得了精神病。一些症状的表现可提示心理出现问题。例如,坐立不安、易发脾气、担心、心慌、睡眠不足、茶饭不思、暴饮暴食等,都是焦虑症的征兆。专家表示,在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中,85%可通过自我调节顺利走出阴影,如旅游、唱歌、做运动等。若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病人应及时前往专业医院诊断治疗。
目前,不少人对精神卫生知识、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存在偏见与歧视,网络上经常风行一些以精神疾病取乐的笑料。实际上,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个时间患上精神疾病,没有人可以完全免疫。“心病”不可怕,通过治疗可以让绝大多数患者恢复正常。
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神障碍患者生活在每一个家庭中,其就医、康复、日常的生活均需要得到家庭成员,特别是监护人的帮助、照顾和看护管理。
精神卫生事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精神卫生总体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做好精神卫生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取得共识。
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措施和政策规定,特别是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做了规定。精神卫生事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诊疗程序更加规范。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住院、出院、康复和发病报告有严格的法定程序。诊断精神障碍应由精神科执业医师按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作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精神障碍治疗规范制定患者治疗方案。重性精神疾病医疗费得到保障。按照法律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要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对于符合城乡最低社会保障条件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和属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供养、救济。
推动我市精神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我市治疗精神疾病的专业机构,现有开放病床160张;专业技术人员5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12人;精神科注册医师12人。共设精神科封闭病房3个和开放病房1个,负责收治精神疾病需住院治疗患者。中心配备国内最先进的心理CT诊断设备,以及眼动分析测定等诊断设备,可以较好地满足各类病人的治疗需求。
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具体任务实施单位,并承担着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贫困精神病人救助项目,为部分贫困精神病人提供服药及住院救助。
近几年,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潍坊市创建精神疾病管理示范市等法规及工作的推动,我市精神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保障措施、工作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患者管理、信息系统配备、宣传培训、督导指导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精神卫生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重性精神疾病三级预防控制网络初步形成,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管理和康复等工作得到落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达到规定要求。
加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制定了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及年度计划,将精神卫生作为全市卫生工作的重点纳入规划和工作考核。按照“预防为主、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我市不断完善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治疗网络。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1年设立了精神病社会防治科,现配备专职人员2人。社防科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及工作职责,负责全市镇(街)卫生院及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理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督导考核等工作。各镇街组织居(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医生(护士)、民警、民政干事、助残员成立居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关爱帮扶小组,开展患者筛查和分级管理,定期交流、沟通患者康复情况等。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设有1名掌握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专职或兼职精防医生,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要求,指导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建立、规范管理、组织培训等工作。
规范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我市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任务,为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建档管理、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做好新发现重性精神病人的信息报告、登记和随访工作。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日常筛查机制,健全重性精神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巩固完善《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信息的系统化、电子化管理,实现精神卫生机构患者治疗信息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家患者健康档案及随访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
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我市认真落实《潍坊市卫生系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从人员、房屋、设施、设备等各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对体系建设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在石桥子卫生院召开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相关单位多次组织力量外出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业务培训,对1488名乡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知识培训。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截至目前,全市卫生系统共有160人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并开展了相关工作;3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了心理咨询门诊设置,目标完成率100%;20家镇街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心理咨询室设置,年度目标完成率100%;280家农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心理咨询服务场所设置,目标完成率100%。
推进健康宣传教育。市精神卫生中心多次开展户外宣传活动,印发精神卫生知识相关宣传资料。自2012年开始,市精神卫生中心已连续四年在《潍坊日报·今日诸城》开辟精神卫生专栏,由精神卫生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向全社会宣传讲解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知识。同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宣传栏、明白纸、上门介绍、健康咨询等方式开展了精神卫生宣传活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记者 巩向红)
知识链接:
“世界精神卫生日”相关知识
我国自2000年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今年是第2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15年9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确定今年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关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异常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纠正,是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一些人不能克服异常心理,心理问题越陷越深,最终可能引起精神疾患。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居于首位。精神卫生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是对人的根本关注,国民精神健康和享受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九条妙招相助 保持心理健康
1、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乐。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8、学会协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9、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有时自我的想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自己有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就可以通过求助专业的心理机构,如医院中的心理咨询科、学校中的心理咨询室以及一些私营的心理诊所等等。通过专业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对个人完善、人际关系、婚恋心理、职业规划等进行心理辅导,促使我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有效预防、缓解或解决心理困惑,更好地增强心理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