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科学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大众日报评论员 孙秀岭
经济下行压力大,是对工作状态的新挑战、新考验。压力越大、困难越多,越需要坚持积极作为,坚持科学思维,营造“积极而科学”的工作新状态。
要有新状态,首先要调整心态。“两位数”变为“个位数”,有些指标创20年新低,不少同志面对突如其来的“下行”没有思想准备,形势没能看清,问题没有看透,工作劲头也受到削弱。我们在调研中看到,有的指标的确下滑了,但也有不少指标正在上升,特别是那些反映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的新变化,此消彼长,令人欣慰。比如,GDP增幅回落同时,服务业却得到较快增长,如我省中部某地,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过半、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首次过半;再如,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的同时,民间投资增长迅猛,多个城市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接近90%;还如,煤炭、纺织等行业不景气,但电商园区、电商平台等一些新业态、新增长点发展势头迅猛。这些数据的升降起落,表明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增长动力加速转换,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态势正在形成。正确判断经济形势,认清经济运行之“形”,把握经济发展之“势”,就能理性辩证地看待下行压力,既看到困难,也看到变化,既保持平常心,更保持进取心。
要有新状态,必须有那么一股子拼劲。与转型升级有心得的人交流,总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志气、那股舍我其谁的拼劲。那些在煤炭行业整体亏损情形下赚钱的高科技洗煤企业,那些在炼油行业不景气情形下赚取高额利润的高标油制造商,那些在产能过剩市场低迷情形下依旧供不应求的高档、节能、绿色的轮胎生产者,他们的好产品都是干出来的,他们的好日子都是拼出来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质上是与难题对抗、与矛盾较量,比拼的不仅是方法与手段,更是比精神、比状态。因一时下行而犹豫彷徨,该出手时不出手,“好政策停留在纸面上”,资金趴在账上“打呼噜”,经济运行怎能顺畅有力?为了短期利益或局部得失,没有勇气砍掉效益低下的过剩产能,没有魄力换掉排放高、污染重的“老鸟”,经济发展如何凤凰涅槃?对一个地方来说,人的干劲拼劲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昂扬锐气就没有经济景气。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扩大有质量、有效益、补短板、可持续的投资,攻克经济结构偏重、产业链条偏短、产品层次偏低的难关,啃下那些触及利益深处的硬骨头,必须要有那么一股子劲,那么一股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那么一股放开手脚、甩开膀子的干劲,那么一股坚韧不拔、水滴石穿的韧劲,那么一股同心协力、众人拾柴的心劲。
要有新状态,必须有一种科学态度。经济下行,让粗放增长顽疾充分暴露,也使那些被高增长所掩盖的种种弊端和经济风险逐步显性化,人们不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对微观经济干预较多,不少同志把主要精力用到招商引资、上项目上,给政策,给优惠,给超国民待遇,如今则要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往借助互联互保等金融手段,能够推动企业跨越发展,当下则要谨慎对待,注意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过去对过剩产能、落后产业、僵而不死的企业,热衷于采取地方补贴等措施,搞的是“人工呼吸”、打强心针,现在则要让市场规律起作用,“腾笼换鸟”助力新兴产业崛起。新常态下抓经济工作,仅有一副热心肠或满腔干劲是不够的,更为紧要的是要加强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按经济发展规律去推动科学发展,否则就可能好心办坏事、欲速则不达。越是面对下行压力越要讲规律,越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遵循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多地用创新手段扭转结构偏重、层次偏低的状况,探索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延伸的新途径,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产品、新动力,更多地依靠深化改革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新状态,说到底就是那种新常态条件下必备的精神状态。我们需要一如既往地倡导积极作为,谋求发展的志气和浩气永远不能丢,而目前亟需研究的是志气和浩气到底该释放在哪里。我们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科学发展,而亟需研究的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自己的转调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无疑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备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