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张友福
记者 张泽青
开栏语:在我市,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无法感知鸟语花香,或不能欣赏红花绿草,但他们内心渴望关怀。这些孩子身边,有这样一群老师,当孩子跌倒时他们伸手相扶,当孩子进步时他们脸上洋溢笑容。这些老师,他们工作在一所学校——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今年,适逢该校建校30周年。自即日起,本报开设“特教风采”栏目进行系列报道。
“我要做一辈子教师,做一名残疾孩子的教师,扶助折翼的天使,放飞他们的梦想。”这是1987年,即将毕业的张友福在与同学们谈到毕业理想时说的一句话。或许当时只是开了个玩笑,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了这句话,他为特教事业整整奋斗了28年,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同志。
选择了特教,
就选择了使命和责任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愿意选择美丽的人生,披两肩霜花,洒一路豪歌,谱写优美的乐章。张友福选择了肩负责任和使命的特教之路,择一颗炽热的心,温暖受伤的灵魂;择一颗平和的心,实现向往的梦想;择一颗博爱的心,挑起忧乐的重任。
在残疾孩子这个弱势群体里,他辛勤耕耘了近三十个春秋,与特殊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起,他就把特殊教育事业当作终身职业,把一颗爱心献给了残疾孩子,近三十年风霜雨雪,苦辣酸甜,从没动摇他的追求,没有减少对学生的炽爱,既然选择了特教,就意味着选择了使命。于是,他默默履行着这一特殊职责,为发展特教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把特别的爱,
献给特别需要的人
张友福常说,干特殊教育这行,靠得就是“爱心、耐心、恒心”,有了爱心才有花的种子,有了耐心种子才会发芽,有了恒心,才能开出七彩的花朵。残疾孩子比正常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心,需要特别的呵护。有一次,半夜时分,聋哑孩子刘阳(化名)生病了,张友福骑上自行车第一时间把他送到了医院,听着他对医生发出怪叫的惨痛声,看到他跟医生交流困难,说不明白病情时,张友福难过地流下眼泪。他一刻不离地守候在孩子身边,用手语来回于医生与孩子之间传递信息,直到孩子稳定了,他才趴在病床上睡着了。
残疾孩子初到特校,生活不习惯,张友福就和他们睡在一起,夜深人静时,要起床好几次给他们盖被子,摸摸被窝尿湿了没有,督促他们大小便,早上逐个把他们叫醒。张友福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呵护着那些孩子。
2005年3月,张友福因急性病发作住院,7天后他再也躺不住了,还没完全康复,就要求出院了。出院后就在放学后或晚上去打点滴,因为他牵挂着手头上尚未完成的工作,念想着那些特别需要关爱的孩子们。
哪里有需要,
他就出现在哪里
学校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荣耀。1989年,张友福任总务主任期间,正值天旱,他带领老师们挖出了一眼十几米的深井,解决了师生饮水难的问题。1990年,国家对我市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检查验收,为了赶工期,他放弃节假日,白天黑夜驻扎在工地。任教导主任期间,为了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他带领教师们大胆改革。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事务增多,他又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认认真真、任劳任怨。每次走上新的管理岗位,张老师就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
近三十年的特教生涯,张友福感受到了奋斗中的成功和喜悦。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是啊,面对平凡而谦逊的事业,面对残疾孩子们,他体会到了特教工作的神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曾先后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