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成都的女司机遭暴打事件持续发酵,短短2天微博阅读量已突破了350万次。当5月3日视频曝光后,网友纷纷痛斥:一个大老爷们儿,竟然这样暴打女人,下手太狠毒!可4日还原的真相是:女司机数次故意别车才导致了这场悲剧。于是一夜之间网友评论集体反转。(新闻链接)
在围观女司机被打这一事件中,我看到了暴戾,随着真相的逐步还原,我也看到了理性,看到了进步。
从宏观来讲,这一事件已由具体的由竞逐、别车而引发的一场痛殴,演变成对于路怒症的反思,对于公共形象与秩序维护的一种自律与他律的反思,对于群众舆论如何监督公共事件的反思。
我的感觉,总体是欣慰的,欣慰来自三点感慨,其一:技术的进步。体现为“天眼在上”,这客观上会促人自律。而今在道上,管理部门监管手段越来越先进,视频拍照,雷达监控,电子检测,越是重要地段、路口,越是事故多发地,监控手段越丰富密集,而从司机这一端,无论是当事司机或是其他司机,因装备“行车记录仪”的车越来越多了,一起事件的全盘还原已变得相当容易。这应该是从技术层面减少路怒症的良药。
其二,传播的进步。事件一直在动态变化中,开始是一个男人狠毒,然后发现这个女人也不是省油灯,然后在传播生态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不爽,譬如故意标题党,将立场倾向于某一方啊,故意将事情研判得非此即彼啊,故意为了惊悚而将事件描述得上一季“海水”,下一季“火焰”啊,上一季“打人者去死”,下一季“被打者活该”啊。
这种传播,从微观看,欠点公允客观,但从整个舆情看,丰富了资讯内容,逼使了真相出笼,体现了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特点,并通过剔除了偏激情绪的公允评论,而让人越来越清醒,这一发酵与评说过程,不啻为一场公民素质教育课,它与之前的一些公共事件一样,尽管杂音不少,但总体是让大家更收获了一些公共秩序、公共利益维护的共识。
其三,监督的进步。事件之所以能成为公共事件,肯定是触到了大众的痒痒,而过程中监督的力道,有使左了的,有失控了的,有歪嘴和尚念歪经的,譬如人肉搜索再一次体现出它强大的杀伤力,让女司机之前的劣迹无所遁形,而随着女司机父亲的“追究法律责任”的打算反击,这柄双刃剑该如何退回到“不侵人隐私权”的底线上,再一次受到大家的热议。
我所理解的监督的进步,体现在这样一些细节,一是围观的自觉性与高技能,已远超越过去麻木路人冷眼旁观,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情形,而感觉得到相当多的正义与热情。二是管理机关的信息透明,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是处理机关放上网的,这种公开请网民洞悉事情真相的襟怀,已远超过去捂着盖着掖着塞着糊涂僧判糊涂案的情形。三是网络舆论本身的自净能力,已明显看得到理性力量的迅速增长,众多网民以其热情、无畏、较真、非强制、非具体利益关连等特点,自觉参与到这场有关国民素质提升的大讨论中,并且勉力促使观点向公平公正公开靠拢,使来自网民的观点,能快速成长为社会规则改进与协调利益、平衡诉求、消弥对立、沟通误解的社会公器。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围绕一个公共事件,形成一波接一波的进退较量博弈,于互动、借力、妥协、宽容中,无疑从客观效果上加快了优质社会生态的探索与建立,必然也会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杨光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