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养老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公众一直关注的养老金双轨制广为诟病。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孝正接受人民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想养老改革有实质进展,相关部门需出台改革时间表,不能将改革一拖再拖。(人民网12月16日)
老年化社会距离中国越来越近,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探讨养老制度的改革,语气当然可以非常急迫。但是,情势无论多么急迫,都并不等于就得拿出救火一般的急迫方案。以往的多项改革事项证明,越是关乎众多社会群体直接利益的急迫大事,越是需要有全面、缜密的改革思维;宜稳不宜急同样适用于养老制度改革。
在企业人员实行社会化养老之后,将话题重点过分倾斜于机关、事业单位是否应该尽快并轨“下水”,客观上说这多少有点偏离关注养老改革的本意。无论机关事业、还是企业,所有劳动人员的养老问题都“一刀切”纳入社会化,如果这样的并轨已经纳入议事日程,那么当前最该关注的或是先前已经实行社会化养老的群体,在具体实施当中有无纰漏,或是究竟有着多大的纰漏。既然之前的企业人员群体养老改革是在试点,那现在就很有必要先对这个“试点”的作用价值进行评估;如果连试点部分社会群体的养老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再不分青红皂白将机关、事业单位全部赶下水去以求“公平”,这恐怕会为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化养老埋下隐患。
社会心态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也将尚未实行社会化养老的机关、事业单位群体,硬生生地抛向了舆论聚焦区。然而,社会舆论在关注“机关事业单位不并轨于企业人员不公平”的同时,却对“机关事业单位如何才是公平地并轨”,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忽略。此外,机关事业单位群体的诸多顾虑不除,“霸王硬上弓”地“被并轨”显然不合时宜。
与其过多纠结于某些群体的养老金并轨,并以此为预设话题要求给出“时间表”,倒不如静心下来,协力做大国家养老事业的整体“蛋糕”。改革开放已几十年,国家依然推进改革的初衷,或就在于要让所有国家公民,都公平体面地分享改革成果红利。所以养老金并轨改革宜稳不宜急,就是不能偏离了实事求是原则,或隔离了国情历史的具体背景;无论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还是社会成果分配方式,都应冷静思量养老制度改革,如何避免重蹈治标难治本的老路。 (文/渝西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