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增是石桥子卫生院副院长,他年富力强,谦虚好学,是病患眼中的好大夫,是医生护士眼中的好同事。在“诸城好人”系列评选中,他票数很高,但是周和增说,自己的工作干得还是不够……
扎根农村展风采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每天都看到庄稼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乡亲患病时,也无数次亲耳听到了农家院里的无奈呻吟”,周和增对记者说,“在读中学时我就萌发了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的愿望。”
医学院毕业后,周和增以全市考试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来到了我市石桥子卫生院。“生活平平淡淡,但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周和增说。刚参加工作时,周和增面临“医生少,病人多,医疗条件也不好”的状况,每天都需要起早贪黑。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病人的事,每天都紧盯在病房,关心病人,收集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周和增很快掌握了各类常见病从防到治的一系列工作,人们也很快知道了刚来的年轻医生在这么短时间内便能独当一面,周和增也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本来在镇卫生院干得有声有色,有次看到一个老农民冒雨送病号到卫生院看急诊,浑身湿透,两脚泥巴。“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周和增说。看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很薄弱,基层老百姓求医问药十分困难,周和增就多次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到农村社区卫生室去。在最基层的村卫生室,周和增上门诊治病人常是两脚泥巴,这一干就是5年。
关键时刻冲在前
2003年“非典”袭来,面对未知的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带领一班人走上最危险的预检门诊,面对一张张外地归来者惊恐的面容,一丝不苟地接诊、登记、筛查,宣传隔离防护知识。闷热的天气,简陋的条件,厚厚的隔离服下满是汗水,连续超负荷的工作考验的是意志和精神,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
在服务患者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视病人为亲人。病房中有一位赵姓伤残退伍军人,没有亲人陪护,生活起居非常不方便,他亲自为老人买饭洗衣,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有一次,五莲县一张姓精神病人因悲观厌世买了一瓶农药,坐车来到石桥子镇,企图远离家乡服农药自杀,服药后感觉不舒服就跑到石桥子卫生院要求抢救治疗。患者此时意识已经不是很清楚,身边无亲人,身上没有一分钱,周和增立即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全力以赴抢救患者,并为其垫付各种治疗费用,安排医护人员为其陪护,想办法联系患者家属。经过一系列紧急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患者家属到来后紧握周和增双手送上锦旗,周和增还婉言谢绝了患者家属送来的钱物。
努力提高传帮带
“当年的小医生而今已在指导着今天的小医生。”周和增自嘲道。接过老一代传、帮、带的接力棒,将严谨治学和朴素的医德传承着,每当遇到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他站在一线,承担起责任,让年轻的医生放手工作,为他们加油,当鲜花和掌声来临时又甘于退守幕后……“多年来没有得多少金杯、银杯,但有一方百姓的口碑已足矣。”周和增说。(记者孔繁亮)
图为工作中的周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