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大多数高校奖学金评定与发论文挂钩,而且,准毕业生们跨越保研、出国等“门槛”时,论文被“异化”为资格准入的敲门砖。本为鼓励学生科研的这些政策,却成为中介圈钱的工具。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不问优劣,中介张口要价几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费,而一份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起步价竟达2万元。(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学校本应该是洁身自好、知识丰富、与世无争的代名词,学校里的人也一直是让我们尊重并羡慕的知识分子。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聪明的学术成就高的人我们存在一种仰慕,因为多数时候我们认为知识渊博与高尚的品格是有对应性的。因为,知识可以授人以道理,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内在,学术成就高往往品格也不会差。
然而,近期被曝光的学术腐败,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名利的无孔不入,更严重的是动摇了我们心中的“象牙塔”。各大高校是中国人心中至高的学术圣地,印象中只有那些品德与学术并重的人,才能在其中工作和学习,这里也是科研成果,先进成果的诞生地,几乎寄托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但是接连被曝光的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经费乱用等现象,让我们看到在单纯的地方如果缺少了监管,也不能避免被名和利所污染。
高校的学生虽然在接受很多先进的知识,但是仅凭借所学的书本内容,就要发表水平较高的论文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学校的评定标准中却明确规定论文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写不出来,另一方面有十分重要,除了造假,除了买卖还能怎么办呢?如果学习没有与功名分开,如果奖赏没有与付出成正比,想要将知识与金钱,权利与荣誉,学术和政治分割开来,只是一个幻想。
还校园一个纯净的环境和健康的发展模式,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必须,更是为了坚定国人的信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遇到的困境已经已经很久,在教育体制不健康的笼罩下,耽误了个人的前程不算,重要的是在误国之前途。这么多的大学,这么多的投入,每年这么多的论文,但是却很少能有国际上领先的科研成果。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但仔细看他们在忙的事情,除了为了得到名,就是为了得到利。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能与世无争的去研究真正的学术,这不可谓不是我们这个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的悲哀。
再不强化监管,完善学术评价体制,祛除学术功利化,我们的教育职能走进一个又一个的死胡同。只有这样破除功利化,我们的大学才能发展,知识才能被重视,民族才能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