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通风无疑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然而,随着户外空气污染愈演愈烈,开窗也成了麻烦事。怕屋里空气被“传染”不敢开,单纯依赖空气净化器、空调换气等来呼吸“新鲜”空气,人们不得不整天关着窗户。近日,香港《明报》做了一项实验,教你如何正确开窗。
空气不流通,疾病找上门
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琳达·金凯德在“绿色建筑元素”网上撰文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病态建筑综合征,它包括头疼、眼鼻喉刺激、干咳、皮肤干痒、头昏恶心、难以集中注意力、疲劳和对气味过敏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通风不够造成的,但这一问题最易被大家忽视。
人的一生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室内空气问题,势必会危害到健康。“室内空气不流通,与室外换气率低,室内空气污染物会积聚。”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研究教授黄子惠强调,室内空气流通非常重要,否则装修释放的有毒物质、霉菌、尘埃、皮屑、螨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增多,氧气减少,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有进有出,效果最好
塔楼的住户可能会有这种烦恼:家里的窗户都在同一侧,开窗时通风效果不好。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家里的排气扇、油烟机等,制造通风效果,但怎么开有很多讲究。
香港《明报》的这项实验发现,屋里不开窗通风的情况下,室内悬浮粒子数量约11微克/立方米;如果打开排气扇以及离它最远的窗户,悬浮粒子数量就降为8微克/立方米;而在开排气扇周围的窗户时,悬浮粒子数量不减反增,为16微克/立方米。这说明,最佳的开窗方式应该是,打开居室中距离最远的两个通风口。要让空气有进有出,经过整个房间,通风效果才好。
开半小时就够
空气的交换效率跟室内外的温差也有关系。有实验显示,以一个80平方米的房间为例,在室内外温差达到20℃时,开9分钟空气就可以充分交换;如果室内外的温差为15℃,开窗11分钟就差不多了;在无法判断室内外温差时,最好保证开窗30分钟。
很多人会说,现在外面空气那么差,就是开5分钟也不行。对此,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室外空气再不好,每天也要打开窗户通风。”即便在雾霾天,室内也要有新鲜空气来源,可以选择户外空气相对较好的时间段,把每个房间的窗户开个小缝,通风30分钟~1个小时。一般来说,每天下午1点~4点大气扩散条件比较好,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可在午后阳光好的时候通风换气。“我们家一年四季24小时窗户都开一个小缝。”彭应登说,住在马路边的人要除外,马路两边扬尘、PM2.5相对较高,应该避免长时间开窗,可以选择用空气净化器、加湿器来改善居室环境。
风雨天,找对开窗时机
如果天气条件差,就要视情况而定了。
刮风时,5级以下适合通风。3~5级风一般不会造成地面严重扬尘,比较适合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特别是雨雪过后的晴天,空气比较湿润时,大风可以明显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但为了安全,建议只开一条缝。当地面较干燥时,5级以上的风很容易扬尘,此时最好暂时关上窗户。
下小雨时别开窗。很多人觉得雨水会冲走空气中的颗粒物,空气质量会好转。彭应登表示,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因为下小雨时,风速和风力也往往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潮湿的空气还会给悬浮的污染物“穿上水衣”,加重空气污染。中等以上、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才能有效地冲刷空气中的污染物。此外,彭应登提醒,不论是什么级别的降水,天气阴沉即将下雨雪时,以及刚刚降水时,空气都处于污染较严重的状态,这时最好不要开窗通风。
先除尘,再开窗
相对于从外界进入室内的尘土,我们更应该担心屋中原本积累的灰尘。室内细小颗粒物的浓度不一定比室外低,有时甚至会比室外更高。空气流通时,会带起室内灰尘,大大降低了改善室内空气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
建议开窗前先打扫室内卫生,最好用湿式除尘,先在室内洒点水,过10~15分钟再打扫,使空气中的水蒸气与灰尘颗粒吸附在一起,就可以减少空气中飘浮的灰尘数量,同时还有利于调节室内的湿度。同理,在擦桌子、窗台以及地板时,也一定要使用湿抹布,以防尘土飞扬。
此外,打扫房间时,最好戴上口罩,结束后先不要在室内停留,待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室内,以免吸入细小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