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颁布的初衷是为了照顾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教育不发达所导致的有失教育公平的弱势群体,或者是鼓励在某一领域里有所成绩的特殊人才,亦或者是烈士家属、侨胞侨眷等。加分的幅度少则5分,多则10分或20分。这种加分在很多情况下是公平的,既照顾了部分群体,又鼓励了人才。
但是很多学生家长得此加分秘籍,纷纷为子女改户口、办各方面的优秀使得自家孩子的成绩在起跑的时候就高人一等,还没参加考试就已经有了分数垫底,在“一分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考战场上已经不战而胜。
政策本身是绝对公平的,但在落实政策的操作环节中出现的纰漏使得不公平现象出现,富甲权贵利用手中的特权和金钱,打通环节,使得“汉族”变“满族”、“资质平平”变“才华横溢”、各类考试轻松过关,加分又沦为了拼爹的工具。
尤其是近来年出现的加分项更是让人疑惑,如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列入加分名单,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何为道德的优秀者,如何评价?谁来评价?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没有划定分数,加十分还是二十分怎么界定?弹性的加分准则和加分幅度,又成为可乘之机,重金之下必有优势。如果不能全面堵住政策漏洞,不把权钱交易从高考领域中完全驱除,高考公平就难以保证。
真正有加分必要的没有加分,根本没必要的却加了分,便宜了钱权交易的获益者,让绝大多数考生成了弱势,此风不煞,难以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