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龙城中学援疆支教教师狄少华
“有一个梦,由我启动,把汗水融化成满脸笑容;海阔天空,我是阵风,把旗帜飞扬到南北西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一种真诚自愿付出的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情操。它既包含着崇高的境界,又蕴藏着不同的层次。”——这是我市龙城中学援疆教师狄少华在工作总结中写下的感想。
2013年8月,狄少华光荣地成为山东省援疆支教教师,随山东支教队前往新疆喀什疏勒县,开始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年援疆支教生涯。一年来,他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的坚持和汗水,践行自己的理想和诺言。
坚定信念
彰显党员本色
2013年8月,诸城教育局通知,选拔优秀教师到新疆喀什疏勒县支教,这对狄少华来说是一个圆梦的机会,圆那个从大学就开始的梦。作为祖国东部教育发达地区--潍坊的一名教师,能给祖国的西陲边塞带去一点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改进一点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毕业后的他不同于大学时期。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他的女儿尚不到5岁,撇下需要照顾的父母妻女,离开家乡,远赴万里之外的新疆,他的顾虑也很多,但后来想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到新疆去!报名后,狄少华凭借自身软硬件优势,顺利通过选拔,成为山东支教队的一员。
在学校举办的援疆教师欢送会上,狄少华这样表态:“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就好比是沙漠里的一株胡杨,党把我种在哪里,就要在那里顽强地生长,更要为那里增添一片新绿。援疆,就是为了履行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义务!”
克服困难
坚守光荣使命
刚到喀什,由于水土不服,狄少华第二周开始感冒、腹泻,并持续了很长时间。诸城气候湿润而南疆气候极度干燥,第一次上完课,他嗓子就哑了。晚上睡觉前,他总要把地上用湿拖把拖一下,不然早上起来,就会因干燥而流鼻血。虽然气候如此,但是他通过加强锻炼,多喝水等办法坚持了下来,最终适应了那里的环境。
援疆初期,省、县援疆办经常给援疆教师开会,以民族问题和安全问题为主,在新疆就要懂得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风俗,尊重当地人的习惯。由于近几年新疆暴恐事件频发,各级领导对援疆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尤为重视,规定了“外出必须结伴而行,在外过夜必须向县委办公室请假,长时间外出必须向所在单位、教育局、援疆办和潍坊教育局请假”。第一次出去采购生活用品,在大街上看到荷枪实弹巡逻的特警,着实让狄少华心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实气候、工作和安全等问题并不是最困难的。远离家乡,最痛苦的是独自在新疆的孤独和对家的思念。选择援疆就要耐得住寂寞,选择援疆就要暂时割舍下亲情、友情。刚到新疆,狄少华每天晚上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有时候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听到家人、朋友们的声音。
2013年,在他和女儿的一次通话中,5岁的女儿偶然说起老姥姥不在家,狄少华问在哪里,女儿说在医院。其实不久前,狄少华姥姥过生日,他打电话回去,要和姥姥说几句话,母亲不让说,他当时就觉得奇怪。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妻子才告诉他,姥姥在他离开家之后没几天就病了,一直在住院。
狄少华年幼时,父亲在高中任教,母亲在小学任教,工作繁忙,只得把他放在十几里之外姥姥的家里,让姥姥照看。狄少华依然记得姥姥去地里劳作,独轮推车一边的筐里放着铁锨、锄头,另一边的筐里就放着小小的他;依然记得在老家炕前的面桌上,姥姥在一头包饺子,他在另一头擀饺子皮;依然记得小学、初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都是姥姥把他叫醒,做好饭,让他吃完上学去……
2013年8月底,狄少华援疆离开家乡,姥姥9月初就生病住院,他2014年1月7日回诸城,姥姥1月6日病愈,他2月19日赴疆,姥姥2月20日又住院了。远在边疆,狄少华心里惦记着她的病情,他以为姥姥至少可以等自己援疆结束,回到她的身边,可是,不想姥姥会这么快和自己永别——2014年5月21日,狄少华的姥姥永远闭上了慈祥的双眼。
狄少华说,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不会轻易流泪,但当接到姥姥去世的电话,他的泪水却怎么也止不住,失声痛哭。电话里,妈妈告诉他说:“你姥姥是最明事理的人,你在喀什援疆,肩负重任,不能回来的事,你姥姥肯定不会怪你。”
狄少华的姥姥住院期间,他父亲也生病了,俩人都住在人民医院,母亲在医院跑上跑下,照顾两个病人,妻子在家接送孩子上学,做饭、送饭,还不能耽误了学校的工作,有时候晚上还要去十几公里外的学校看学生晚自习。有一段时间,发生了交通事故,妻子一个人医院、交警队两头跑……这一切,实在是让他感觉愧对父母,愧对妻女……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狄少华知道自己肩负的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教学工作,他扛着的是诸城、潍坊乃至山东人民对新疆的情谊,不能因为自己家的事情,影响这边的工作,于是狄少华只能背负着对家人的愧疚,认真地工作,他相信,家人会理解自己。
切磋精进
真情化育桃李
初到新疆,狄少华先被分配到疏勒县八一中学工作。在八一中学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学校的年轻特岗教师,按照要求,他所带三名教师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取平均,就是他的成绩。从接到任务开始,每周至少听每名教师三节课,听完每节课,都要再拿出来一节课进行评课,针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和年轻教师一起探讨,这节课这样上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以后可以怎么上。每周还要拿出一定时间和她们讨论如何备课、批改作业,甚至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在全校的教师学习时间,他给年轻教师们作了题为《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长》的培训报告。在八一中学支教期间,狄少华尽量多的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了她们,同时,他觉得自己在听评课这一过程也发现了自己本身的很多不足,学无止境、教学艺术也是无止境的。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指导老师——周显明老师,想起了市教研室丁尔法主任,想起了校长。“回到山东后,我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我觉得自己实际业务水平还差得很远。”狄少华说。
在八一中学工作约一个月后,狄少华突然接到通知,原本计划2015年开始招收高中生的疏勒县实验学校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马上要成立高中部,急缺教师,狄少华立即奔向新的工作单位。疏勒县实验学校由八所民族学校合并而成,全校没有一名汉族学生,全部为民族学生。
来到实验学校后,学校给狄少华安排了高一(2)班数学课,指导蒋海燕、吴明珠两名特岗教师,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助理。一个班的数学课每周5节,另外每周听两位教师至少两节课,然后评课。第一次上课,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让他感到很满意,但随后学生们的习惯和基础让他大感意外,有的学生上课时课桌上教科书、练习本和笔都没有,他把自己的一支笔给了一个同学,让学生借了其他人的本子做练习,课堂上好多同学不听讲,或者说话,或者睡觉,他很努力地维持好课堂秩序,用两节课时间给学生们讲了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下课后,一名同学跑到狄少华面前说:“老师,我初中就不喜欢学数学,我也不喜欢数学老师”,看着学生的眼睛,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么直接话让他感到难堪,他正想怎么鼓励她好好学习,这名学生接着说,“不过,老师,现在我觉得我也能学会,以后我要好好学数学。”如释重负的狄少华感到很欣慰,作为一名教师,这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他也坚定了自己能教好这些维吾尔族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狄少华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并且尊重、关心、鼓励每一个同学,使他们能有所进步。
除了习惯和基础的问题,有一次狄少华在课下和学生交流授课情况,“你听懂没有,还有哪些不明白?”有一个学生说没有听懂,说自己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老师如果说快了或者讲复杂 一点的句子,她是听不懂的。狄少华知道这个班是双语班,应该是全级部里面挑出来汉语比较好的学生,可事实是她也听不懂。后来他通过了解,发现其他双语班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只能听懂但是不会说汉语,有的同学甚至听懂都有困难。这让狄少华陷入沉思,这是在山东上课不存在的问题,语言不通,即便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让学生学会。狄少华决心学一点简单的维语,但是这肯定满足不了课堂教学,他只能想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后来,他想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自己为什么不能把学生按照汉语水平分组呢,然后让听得懂的学生讲给听不懂的同学听。于是,他和蒋海燕、吴明珠老师做了这一尝试,后来,这一办法提高了教学效益,学生成绩提高显著。
通过听评课,以及给其他教师上示范课,狄少华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听蒋海燕老师的课,班里的学生都非常热情,有时候学生宁愿自己站着听课,也要把凳子让给他,有次班里一名女生在下课对他说:“老师,我喜欢你,因为你像我的爸爸一样。”对学生的付出,学生们都一一记在心里。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不再教这个班,学生们还是经常到办公室问问题,有个学生问狄少华为什么不教他们了,是不是他们表现的不好,他说不是。他知道即使以后不再见面,自己也会永远都记得这群淳朴可爱的维吾尔族少年。
尽己报国
援疆无怨无悔
援疆,是一份义务,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狄少华觉得自己有响应党的号召到新疆来工作的义务,有帮助新疆教育不发达地区提高教学质量的责任。援疆不仅是奉献,更是学习。“一年的援疆工作,也让我的业务有了进步,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一年是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
在喀什生活的这一年,狄少华和维吾尔族人民朝夕相处,虽然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在云南等疆外省市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暴恐事件,但是,他们不能代表维吾尔族人民,更不能代表新疆,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真诚待人,新疆的美丽和特有的风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每一个人,一样有用。自告奋勇,不约而同。忘了自己,快乐心胸,我是明星,点缀天空。”滔滔的援疆大潮,滋润着南疆每一寸干涸的土地,狄少华将自己比喻成这潮水中的一朵浪花,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真诚的心去为新疆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他最大的幸福! (通讯员 赵志烨 郭伟)
诺露兹节文艺汇演,狄少华与学生合影。
通过听课的方式,狄少华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