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人民日报》于头版刊登了江西夺刀救人考生柳艳兵头缠纱布躺在病床上的照片。5月31日,柳艳兵在客运班车上与持刀歹徒搏斗,引来各方关注。据悉,教育部表示,待柳艳兵和另一位受伤考生易政勇康复后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艳兵伸出橄榄枝,愿助其圆大学梦。
还未走进2014高考考场的柳艳兵,就遭遇了人生的一场道德大考。赤手空拳夺下噬血利刃,身负重伤仍不畏残暴,即便周遭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援助,依然誓做守护公共利益的孤胆英雄——这样一份胆识与豪气,这样一份善心与情怀,越是出于临危本心,越是令人动容。从主流媒体及民间话语两个舆论场的反馈来看,柳艳兵赢得了一片点赞声。
古人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千百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情怀中,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等,就是高山仰止的道德共识。“夺刀少年”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更在微博微信圈遍传美誉,这是一个社会对道德行为最基本的评判与反应,更是一个时代对精神家园最质朴的修缮与加固。如果在两个背景下观之,这样的夺刀义举更是难能可贵:一是转型期传统道德秩序面临新的调整与重建,各种“滑坡”之声不绝于耳;二是矛盾多发期公共秩序与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暴力犯罪或者防不胜防。越是危机当前,越是吁求同仇敌忾的正义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夺刀考生”不仅是年轻人的道德偶像,更是社会与时代的道德标杆。
稀缺的道德品质,只有获得敬仰与回馈,才能成为公序良俗中的硬通货。因此,褒赏“夺刀考生”、传扬正能量,显然不该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若“口惠而实不至”,最终只会放大道德成本、而磨灭了道德信仰。在国外,为品质优良的考生而大开方便之门的现象,已经成为明规则。譬如6月8日媒体报道,河北女孩放弃高考,被哈佛等9所名校录取。这位女孩在接受采访时,除了介绍自己的数学优异之外,特别强调其做义工、为非洲的穷人做食品和被子的经历。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加分,自然该为人生而加码,这也是起码的公平要义。
这是一个“键盘侠”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呼唤柳艳兵式“真儒侠”的时代。给夺刀救人考生一个公平的制度出口,让道德加分也能兑现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教育领域需要回应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