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日前公布的11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13个月来首次回到荣枯分界线之上。
样本相对偏重中小企业的汇丰PMI,在中国官方PMI回到荣枯分界线上1个月后同样回到了分界线上,再度确认了中国经济企稳回暖的最新走势。
“中国经济稳中向上。”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分析认为。他说,9月份、10月份中国工业、投资、消费、出口增速都在回升,而11月份汇丰PMI的初值预示着,11月份的经济数据可能会比10月份还要好一些。
最近两个月的经济数据,一致描绘出经济增速上行的走向。中国经济的月度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速,从8月份的8.9%回升至9月份的9.2%、10月份的9.6%。
工业增速回升的背后,是“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投资增速从前八月的20.2%回升至前九月的20.5%、前十月的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8月份的13.2%,回升到9月份的14.2%、10月份的14.5%;出口增速从8月份的2.7%,回升到9月份的9.7%、10月份的11.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虽然外界对未来中国经济反弹的幅度预期不同,但大家普遍认同,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他认为,随着内需的企稳和恢复,中国经济增速未来会出现小幅反弹,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可能会从三季度的7.4%反弹至7.7%至7.8%。
对于经济增速在最近两个月出现企稳回升的原因,专家认为,这是稳增长政策见效、出口市场转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9月份到11月份,经济回暖势头越发明显。这和稳增长一系列调控政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所恢复紧密相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专家认为,国家加快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和建设进度,使得投资需求得以稳固;物价涨幅的回落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得消费需求有所加快;欧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使未来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对当前欧美市场的稳定也有益处,有利于中国出口。
从去年10月份明确释放出宏观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政策信号以来,特别是今年5月份明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之后,国家采取了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稳投资、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措施。政策措施显现成效一般有段滞后期,现在可以说,这些措施终显成效。
“这一轮稳增长,其实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而是接受经济增速适度回调,同时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得经济增速稳定在百分之七到八之间。”张立群说,更加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激发经济的内生活力,是这一轮稳增长的特点。
专家们普遍认为,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国内资源要素支撑条件发生变化等综合因素,很难再期待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曾经的两位数高增长,目前的经济增速是合适的。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公开表示,经济理论和中国历年经济数据证明,过热过慢的经济增速都不利于结构调整。如果经济增长过快,所有企业的产品都可以卖出去,产业升级动力不够强;如果经济过冷,部分企业关闭停产,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恶化,调整的成本过高。7%至8%的适度增长既可以保持一定的结构调整压力,又能够为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空间。
“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还需要继续巩固,宏观政策应当保持总体稳定。同时要抓住这个经济增速不高不低的好时机,谋划长远,抓紧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为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