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银行来讲,要在移动支付取得突破并非易事,其发展也难以对现有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形成较大冲击
马年伊始,两位马姓互联网名人――马云、马化腾,成了“话题人物”。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逼近和金融互联网发展,最近各类市场主体纷纷传出进军移动支付市场的消息。
日前,中国银联宣布携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7家发卡机构,启动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手机支付全国推广活动。这意味中国银联联合通信运营商、商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对记者表示:“银行已经开始发力移动支付,如民生银行近期宣布推出手机银行二维码收付款服务。之所以银行发力较晚,是因为有诸多原因制约:一方面,银行支付技术标准尚未正式出台,行业资源无法共享;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尚待完善,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个人账户安全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市场发展空间较大,把握机遇十分重要。”
银行发力
2014年2月12日,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上海地铁联合宣布,将手机卡、银行卡、地铁卡三合一,推出全国首个融合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地铁出行的“中国移动浦发NFC(近场通讯技术)手机支付地铁应用”服务。
就在小米公司被曝于2013年12月注册成立“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进军移动支付市场后不久,今年2月19日,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已与小米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就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的移动支付结算业务、理财和保险等标准化产品的销售、货币基金的销售平台,以及标准化个贷产品在手机/互联网终端申请开展合作。
中国联通与光大银行在广州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联手在广东市场推出“手机钱包”业务,目标直指市场占有率第一。
浦发银行总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NFC手机支付产品的推动下,2013年浦发银行手机银行用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用户增量已接近前四年用户总和的1.5倍。中信银行也指出,用户只要把手机卡与中信银行借记卡或信用卡绑定,即可实现“刷手机”消费,以及查询、转账等传统银行卡功能。
民生银行也宣布推出手机银行二维码收付款服务。
外资银行更不示弱,星展银行日前推出了“星乐付”手机移动支付平台,无需开通任何网银,只需在智能手机上下载软件,并插入刷卡器,就可以刷卡进行账户查询、转账、公用事业缴费等金融类和生活类支付功能。
某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是一片新的蓝海。虽然目前银行纷纷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巨大。若要成功抢占到市场,仍需进一步迎合不同客户的需求,形成差异化。在他看来,未来银行推出或完善此类产品的步伐或将逐步加快。
突破并非易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开始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现在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互联网用户,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这是一个大势所趋的过程。
2014年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从侧面给出了答案。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如此高速增长的移动支付业务,自然免不了争夺与硝烟。
郑宇洁表示,“对于银行来讲,要在移动支付取得突破并非易事,其发展也难以对现有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形成较大的冲击。移动支付产业发展面临的是三方、四方甚至是多方的关系,跨越多项信息领域,同时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因此短期内有所突破还较难。”
不容忽视的风险
随着移动支付快速崛起,支付风险问题也暴露出来。
央行主导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MTPS),已于2013年年底建成并通过了验收评审,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等7家机构的企业移动支付可信服务平台(TSM)已系统地接入试运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也已于2012年正式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
目前,虽然我国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和业务都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显示,移动支付在支付风险防范、客户使用习惯培养、受理环境的改造、产业分工合作及商业模式选择等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今天的移动支付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如简单的用户名和静态密码容易被窃取,传递动态密码的短信可能被拦截、破解等。
除此之外,手机病毒、“木马”侵袭以及支付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本身就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郑宇洁总结道,“移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其挑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要确定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战略地位,认识到移动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年轻一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积极布局,避免被动;其次,积极发展手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并控制用户流量;最后,创新金融理财产品,开拓业务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