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27日)
原本打个招呼,说句好话就能解决的小问题,最后竟弄得对簿公堂,这样的邻里关系让人唏嘘。
曾几何时,乡里乡亲嘘寒问暖,串串门聊聊天,温情满满其乐融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的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一年难见几次面,住在对门不相识”已经逐渐成为常态,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与现实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内心深处却渴望、认同和睦的邻里关系。今年1月,福建泉州一幢民房失火,租住在这幢楼的陈小姐在睡梦中被浓烟呛醒,她不是只顾自己逃生,而是挨家拍门示警,叫邻居们起床逃生。数千网友点赞,称陈小姐是“中国好邻居”。
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诚信、友善”正是对新时期邻里关系的生动写照。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互相关照,社区才能更加安定,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问题的关键是,该如何去营造一个和睦的邻里关系?这一方面需要基层社区组织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创造更多让邻里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个体悉心呵护,需要我们每个人敞开胸怀,迈出沟通交流的第一步。前不久的一次网上调查中,“和气相处、诚实守信、见面打招呼”是每个家庭最期待的邻里关系。拆掉邻里间的这堵墙,就从见面问声好开始,如何? (文/周茂川)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