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侧记
本报记者 巩向红
“以前住平房,也没有暖气,垃圾到处都是,一点也不干净,现在自来水、电、暖气都有,下边还有一个大广场,没事就过去走走。”枳沟镇聚和苑聚集融合区居民杨秀英话里话外流露出对现在生活的满意,这已经是他们家在这里过的第三个暖和的冬天了。
目前,我市像杨秀英一样住进楼房的社区居户已达6500多户。全市聚合居住区规划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已完成116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安置社区居民18000多户。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先从居住条件上实现了城镇化。
“依托社区建立聚合居住区,既能让百姓住得舒心,也能腾出更多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利用,聚合居住区大多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建设,这样能最大程度给老百姓提供服务便利。”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培新告诉记者。
从社区建设入手,我市将1249个村庄规划为208个农村新型社区,依托社区平台,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打造以中心城区为龙头,3个副中心为支撑,10个重点镇为节点,30个生态小镇为带动的“1313”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加快镇街驻地改造提升、社区聚合区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加快实现就地市民化。
在昌城镇中心街北望,西侧得利斯小镇欧式住房新颖别致,新开发的高层楼宇即将封顶。泸河碧波粼粼,北岸亭台回廊、秋色斑斓,一步一景。东侧一处集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群众文化广场已经完成规划,开始破土动工。可以预见,一年后昌城镇镇域改造提升将步入一个新层次。
在改善居住条件,不断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的同时,我市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推进,完善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镇街和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三级网络联网运行,将149项审批管理事项的权限全部下沉到社区,让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组团发展城市副中心,培育城市新的增长极。同时,提升重点镇节点功能,加快城镇向小城市转型,深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张培新的话展现出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