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王街道松园社区发展小记
出身农家,长在农家,投身商海,几番打拼,有了一番成就的舜王街道松园社区党委委员陈宝光,致富不忘众乡亲,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区的帮助,经过两年的努力,把社区发展得红红火火,让人羡慕。
沿着笔直的水泥路,欣赏着路边的柏绿花红,记者来到舜王街道松园社区(原大朱尹村)驻地。整齐划一的住宅,新硬化的街道,居民门前生机盎然的花草……一派新农村的自然与和谐景象。
正在菜园里摘菜的居民封传霞,说起村里新硬化的道路,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原来一出门口就踩泥,进出门地面得擦好几遍,卫生也不好。以前收庄稼也不方便,一袋一袋往家扛,这会车子直接就能拉到家门口。”
说到村里的变化,70多岁高龄的于德善老人深有感触,前段时间连续降雨,老人再也不用为泄水不便而发愁,雨后土松,他闲不住主动帮着把绿化带内的杂草清理了个干净。
“这些路没修的时,下雨下不去水,有时候家里的水能没到膝盖。这一修,全村连路加沟一拾掇,水下得快了,晚上睡觉就行了。去年到今年,不光这条街,前前后后的都拾掇得板板正正的。”于德善老人的语气中流露出欣喜与满足。
路修好了,居民出行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多了,不少村民开起了超市,与外界做起了小生意,甚至有的居民直接在家门口做起了手工活,收入越来越高。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我在家里看着小店还干着手工活,一月也能挣2000来块钱。儿媳妇下了班也能帮着我干点儿,人家送货到门,不用出去窜了。”社区居民赵桂莲微笑着这样告诉记者。
居民要发展,致富门路是关键。居民当中搞养殖的比较多,为扩展养殖规模,陈宝光想到了村南闲置的沟壑,在修路过程中把沟壑填平,建起了标准化的养殖小区,让居民进区养殖。
“以前我在家里养,那会没有地方,仨瓜俩枣的挣不多少钱。自从陈书记建起这个养殖小区,我弄了几亩地,现在猪出栏量达到300多头。以前出去打工挣钱了了,现在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挣10多万。”松园社区养殖户王宝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环境变好了,物质生活优越了,陈宝光不忘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社区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平安村庄、文化惠民等内容,实施“乡村生态文明行动”,组建文艺队伍,置办服装、乐器,定期开展文艺活动,每周都有演出,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本来就喜欢唱个歌,社区又给我们配了音响设备,还有服装,我们还能不参加。锻炼了身体,邻里关系也更好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社区居民欢喜着有滋有味的生活,而陈宝光想得仍旧很简单:“我自己厂子发展得不错,但自己致富了不算富,上级给哪样荣誉我觉得也不重要,关键是给群众多办点实事好事,让群众多得点实惠。” (巩向红)